产品展示
伊朗上尉后悔没买150架歼-10,有中国支持仗不会打成这样
2025-07-10
德黑兰上空,以色列战机肆意掠过,撕裂的不仅是伊朗的夜空,更是十年前一个错失战略良机的痛楚。曾有一次,中国150架歼-10C的强大机群触手可及,足以重塑中东空力格局。为何这笔交易最终破灭?为何邻居巴基斯坦能凭少数歼-10C构建起让印度“阵风”也忌惮的空防体系?这不只是飞机买卖,而是一场关于国家战略、政治算计与血淋淋现实的十年复盘。
隔壁的教科书:巴基斯坦的“体系”之道
要理解伊朗的困境,不妨看看他们的邻居巴基斯坦。一样预算有限,一样强敌环伺,巴基斯坦空军的表现却堪称典范。很多人归功于歼-10C,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秘密,是他们没盯着一款“明星武器”,而是请来了“整支冠军队”。
这支“冠军队”的灵魂是体系。当歼-10C腾空而起,绝非单打独斗。天上,有中国的ZDK-03“喀喇昆仑鹰”预警机作“眼睛”,数百公里外洞悉一切。数据链瞬间共享态势,歼-10C甚至无需开雷达就能“静默猎杀”。
地面,中国产雷达网严密监控,与空中联动。一旦目标出现,指挥中心能调动战机,也能指令“红旗”系列导弹待命。这是空地一体、信息互联的立体网络。巴基斯坦的底气,就在这里。
传闻中巴基斯坦歼-10C曾让印度“阵风”吃亏,这非性能硬碰硬。这是“体系”对“平台”的降维打击。印度飞行员驾驶再先进的战机,也可能在浑然不觉中,被整个巴基斯坦空防网络锁定。现代空战,单打独斗的游侠早已淘汰。
伊朗的十年:在犹豫和计算中徘徊
反观伊朗,十年光阴,写满了遗憾。2015年,那笔多达150架歼-10C的订单几乎板上钉钉。若能达成,伊朗空军足以在中东扬眉吐气。可这笔交易最终卡在了“支付方式”,更深层的是战略犹豫和短视。
当时,伊核协议刚签,以鲁哈尼为首的政治精英更向往西方。他们把采购法国“阵风”视作重返国际社会的敲门砖,想用国防命脉做政治投名状。这步棋,为日后的困境埋下深重的伏笔。
曾参与2016年对华谈判的伊朗前空军上尉阿塔·巴赫拉米对此痛心疾首。他明白,军备选择关乎生死,该看性能、可靠性和体系兼容,不是虚幻的政治善意。歼-10C不仅价廉物美适合大量装备,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提供巴基斯坦那样的全套体系支持。这对被封锁的国家何等珍贵!
错过了2015黄金窗口,2020年制裁解除,谈判重启,数量却缩水到可怜的36架。这对于国土辽阔的伊朗不过是杯水车薪。最终,这笔小单也无疾而终。一次次徘徊,一次次算计,耗尽了光阴。老旧的F-14、F-4、米格-29勉强支撑,最终导致今天面对以色列时,制空权拱手让人的惨痛局面。
亡羊补牢?时不我待的残酷现实
如今,伊朗媒体第三次传出要买歼-10C的消息。人们不禁要问:现在,还来得及吗?
现实很残酷。战斗机从采购到形成战斗力,是漫长过程。不是买辆车,付钱就能开走。飞行员要改训,地勤要学维护,指挥官要摸索战术。最关键是融入现有体系或新建一套体系,这需要几年,甚至更久。远水,难解近渴。
有人提出大胆设想:让巴基斯坦飞行员驾驶战机驰援伊朗。这听着像捷径,能赚外汇,又能联手对敌。但这无疑饮鸩止渴。将国防安全寄托于“外援”,政治风险极高,更无法解决伊朗自身造血不足的根本问题。
那么,伊朗真正的出路在哪?也许该暂时放下对先进战斗机的执念。在强大体系对手面前,零星几架先进战机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沦为活靶子。当务之急是“筑墙”。
优先构建一套全面纵深的综合防空体系。它应包括能探隐身的雷达、作大脑的预警机,以及“红旗”系列构成的多层拦截网。先求“守得住”,为国家关键设施撑起可靠的保护伞。
在这把“保护伞”下,伊朗才能赢得时间空间,去从容重建空军、培养人才、将新战机与防空网融合。同时,继续发挥导弹、无人机等非对称优势,形成有效威慑。
伊朗的十年蹉跎,是代价沉重的警示。它用自身遭遇告诉世界:现代国防,无法速成。真正的强大,源于清醒的战略认知,果决的政治意志,以及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体系建设。那曾近在咫尺的一百多架战机,对伊朗而言,已不只是一笔军购,更是一个再也无法重来的战略机遇。而错过它的代价,正由整个国家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