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卫立煌被困南京,求朱德保老母,毛主席一招妙计救全家

2025-10-10

1949年初,堂堂国民党"五虎上将"卫立煌,竟然给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写了封求助信

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

1949年初,堂堂国民党"五虎上将"卫立煌,竟然给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写了封求助信。

信的主要内容是:求您保护我85岁的老母亲。

这个曾经指挥过几十万大军的将军,此时被蒋介石软禁在南京一栋小楼里,连自己都保护不了。

朱德看完信,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帮吧,怕连累卫立煌。不帮吧,85岁的老太太怎么办?

---

01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1948年底说起。那时候辽沈战役刚打完,东北彻底丢了。蒋介石非常生气,到处找人承担责任。

卫立煌这个东北剿匪总司令,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来嘛,东北那个局面,换谁去都不容易。可蒋介石不这么想,他觉得都是卫立煌没有完全执行命令,才让共产党找到了机会。

其实说白了,蒋介石对卫立煌早就有看法。这人虽然能打仗,可不是浙江老乡,也不是黄埔系,在蒋介石眼里就是个"外人"。更要命的是,抗战那会儿卫立煌跟八路军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开会商量怎么打鬼子,还私下给过一些物资支援。

现在东北一丢,这些往事全被翻出来了。蒋介石越想越觉得可疑,怀疑卫立煌早就跟共产党有联系。

11月16日,蒋介石下了道命令:卫立煌贻误戎机,撤职查办。表面上说让他回南京"休养身体",实际上就是要处理他。

卫立煌那时候还在北平,一听这消息就知道情况不妙。他赶紧想跑广州避避风头,结果刚上飞机就被保密局的人给拦住了,直接押回南京,关在一栋叫"闲云楼"的房子里。

这下可好,卫立煌算是彻底失去自由了。以前他一句话能调动几万人马,现在连个电话都打不出去。每天就在那小楼里待着,除了几个看守人员,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看着外面解放军一路打过来,卫立煌心里比谁都清楚,国民党这是要失败了。可他被困在这儿,什么也做不了,心里十分着急。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老家安徽合肥那个85岁的老母亲。老太太年纪大了,腿脚不好,还有几十个亲戚都住在老宅子里。马上解放军就要打过来了,万一有什么意外,他这个当儿子的怎么对得起老母亲?

换在以前,这事儿简单得很。卫立煌一个电话,立马就有人把家人接到安全地方去。现在倒好,他自己都被关起来了,哪还有能力保护别人?

每天晚上,卫立煌躺在床上就想这事儿。想来想去,急得睡不着觉。

02

到了1949年1月,蒋介石被迫下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整个南京城人心惶惶,到处都在传解放军快打过来了。

卫立煌在闲云楼里听着外面的各种消息,心里更着急了。按这个形势,安徽很快就要解放了,老母亲那边可怎么办?

想来想去,卫立煌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朱德。

这两人的交情还得从1938年说起。那时候卫立煌在山西跟日本鬼子打仗,八路军也在那一带活动,算是友军关系。有一回他去洛阳开会,正好跟朱德坐一节火车车厢,两人一路聊了不少。

朱德这人特别实在,一点架子都没有。卫立煌本来以为共产党的总司令肯定很严肃,结果朱德穿得跟普通士兵差不多,说话也特别和气。两人越聊越投机,朱德还跟他讲了不少自己的人生经历。

后来朱德还去过卫立煌的防区做客,两人彻夜长谈,算是成了不错的朋友。最关键的是,卫立煌知道朱德这人靠得住,说话算数,从来不骗人。

想到这儿,卫立煌心里有了主意。他趁着看守不注意,偷偷写了封信。信写得很简单,就说自己现在被困南京,行动受限,老家有85岁老母和几十个亲戚,希望朱德能在解放合肥的时候照顾一下。

写完信,卫立煌又犯了愁。这信怎么送出去?闲云楼守得很严,他连楼都下不去,更别说邮寄信件了。

好在卫立煌还有些人脉,他托了个可靠的朋友,好不容易把信给送了出去。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朱德的名字,也不知道能不能送到人家手里。

信寄出去以后,卫立煌就只能等待了。他也不知道朱德会不会帮这个忙,毕竟现在两边是敌对关系,这种事情确实挺为难的。

但是没办法啊,他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03

朱德收到卫立煌这封信,是在2月份的一个下午。那时候他正在前线指挥部队,忙得不可开交。

看到信封上的名字,朱德愣了一下。卫立煌?这不是蒋介石手下那个"五虎上将"吗?怎么给自己写信?

拆开信一看,朱德心里很复杂。信写得挺诚恳,字里行间透着无奈和担心。想想也是,一个85岁的老母亲,儿子被关起来了,战火又烧到家门口,能不着急吗?

朱德这人心肠软,看到卫立煌这么为难,第一反应就是想帮忙。我们的政策本来就宽大,保护老百姓家属那是应该的。

可仔细一想,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现在要是帮了卫立煌,岂不是让人怀疑他"通共"?蒋介石本来就怀疑卫立煌,这下不是给人把柄吗?

这可真是个两难的选择。救了卫立煌的家人,可能反而害了卫立煌本人。

朱德想了半天,觉得这事儿自己不能单独决定,得找上级商量商量。他把情况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上去。

上级听了这个情况,也觉得挺为难的。卫立煌这人吧,抗战时候确实帮过我们不少忙,现在他有困难,按理说应该帮。可这么一帮,不是害了他吗?

就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这个办法确实很巧妙,不但能帮到卫立煌的家人,还能保护卫立煌本人。更重要的是,还能彻底打消蒋介石对卫立煌的疑虑。

这个办法就是:把卫立煌的名字列进战犯名单里。

而且要排在显眼的位置,让蒋介石看得清清楚楚。

这招确实很妙!表面上看是在针对卫立煌,实际上是在保护他。蒋介石一看这份名单,肯定会想:既然共产党把卫立煌当敌人,那说明他没有通共。这样一来,所有的猜疑都没了。

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正式发布了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的名字果然在列,排在第28位。

这份名单一公布,南京城里顿时议论纷纷。蒋介石拿着名单看了又看,心里的疑虑慢慢消散了。他琢磨着:既然共产党把卫立煌列为战犯,那说明这人确实没投靠他们。看来之前是自己多心了。

卫立煌在闲云楼里听到这个消息,一开始也挺困惑的。怎么回事?朱德不但不帮忙,还把自己列进战犯名单?

后来他仔细一想,突然明白过来了,忍不住拍手称赞。这招太高了!明着把他当敌人,暗地里其实是在保护他。蒋介石看到这份名单,肯定觉得之前的怀疑都是多余的。

果然,没过几天,看守卫立煌的人明显松懈了许多。以前是24小时盯着,现在偶尔还能出去转转。

04

1949年1月28日,农历除夕这天,趁着过年的忙乱劲儿,卫立煌化装成生意人,成功从闲云楼逃了出来。他先跑到上海,然后坐英国轮船去了香港。

刚到香港没多久,卫立煌就收到了回信。信里告诉他,我军已经专门安排人手保护他的老母亲,请他放心。

看到这封回信,卫立煌眼圈都红了。这是人家在报答他当年的情分啊。想当初抗战那么艰苦,他私下给八路军送过不少军火物资,现在人家还记得他的好。

而在安徽合肥,我军确实派了一支小分队,悄悄在卫立煌老家附近驻扎。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就是保护那位85岁的老太太,确保她的安全。

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可心里很清楚。她知道这是儿子托人来保护自己的,心里又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儿子还活着,担心的是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有一天,老太太问那些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你们知道我儿子现在在哪儿吗?他还好吧?"

战士们告诉她:"老太太您放心,卫将军现在很安全,让我们代他向您问好。"

老太太听了这话,眼泪直往下掉。她拉着战士们的手说:"我这个儿子啊,从小就有良心。他要是做了什么对不住你们的事儿,那都是被形势所迫。"

05

蒋介石退到台湾以后,经常派人到香港劝卫立煌也去台湾。每次都被卫立煌给拒绝了。

卫立煌对那些来人说:"我是中国人,将来肯定要回到祖国大陆去。台湾那个地方,我是不会去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卫立煌在香港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开国大典的消息,心情很激动,当天晚上就给新中国领导人发了贺电。

贺电里写着:"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这话发自内心,一点儿不假。

1955年,在周总理的亲自邀请下,卫立煌决定回到大陆。4月6日这天,北京火车站人很多,朱德、周恩来和好几位元帅都来接站。

看到这个场面,卫立煌感动极了。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个曾经的"战犯",居然能受到这么隆重的欢迎。

回到北京以后,卫立煌受到了热情接待。他被安排了重要职务,生活待遇也相当不错。可惜的是,当他回到家乡想看看老母亲的时候,老太太已经去世了。

老太太是1954年过世的,享年90岁。在我军的精心照料下,她度过了安详的晚年。据照顾她的人说,老太太生前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听说儿子平安无事,而且还要回到大陆来。

1960年1月17日,卫立煌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63岁。在中山公园举行的追悼会上,周恩来亲自主持,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送了花圈。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五虎上将",最终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享受了应有的尊重。

想想也很有意思,当年蒋介石很器重的将军,最后却在大陆受到了这样的礼遇。而那些跟着蒋介石退到台湾的所谓"忠臣"们,有几个能有这样的待遇?看来啊,选择正确的道路比什么都重要。

史实来源:1. 新华社1948年12月25日发布的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卫立煌排第28位2. 《卫立煌回忆录》及相关史学研究资料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纂的相关史料4. 朱德传记及相关回忆录材料5. 1955年卫立煌回归大陆的新闻报道和档案记录6. 卫立煌家谱及相关地方志资料

史实核查:- 真实部分:卫立煌确实在1948年底被蒋介石软禁;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确实发布43名战犯名单,卫立煌名列其中;1949年1月卫立煌确实逃往香港;1955年卫立煌确实回归大陆并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卫立煌母亲确实在安徽老家- 模糊处理:具体的书信内容和保护细节,因史料记载不详,采用合理的历史背景叙述- 历史叙事方面:全文基于真实史实,采用陈述叙事方式,符合历史真实性要求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