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祝学军同志的简历,外媒:比导弹还可怕的女人
2025-07-13
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的国庆阅兵仪式上,众多国产新型武器纷纷亮相,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东风-17弹道导弹。
与普通的高超音速导弹相比,东风-17弹道导弹不仅速度更快,它的弹道更难被预测,采用了在大气边缘”打水漂“的方式,让对方的反导防御系统无法预测出它的轨迹,这也意味着东风-17弹道导弹能够无视任何国家的反导防御系统。
此消息一出,美国人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反导防御系统竟然无法防御东风-17弹道导弹,立即乱了阵脚。
而发明出这个令美国人闻风丧胆的新型武器的科学家,就是被称为“女版钱学森”的祝学军,同时,她也被外媒称作“比核弹还恐怖的女人”。
从“东北女孩”到“导弹女神”
1962年祝学军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给她起名“学军”,也是希望她长大之后能成为对国家、对军队有用的人才。
从小学入学开始,祝学军便显示出了她过人的学习能力,在班级中,她总是名列前茅,对老师讲的内容也能够很快地掌握。祝学军不单单动脑能力强,并且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初中时,她最喜欢的就是实验课,常常在课下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实验。
初中毕业后,祝学军进入到沈阳的一所重点高中就读,在那里,祝学军进一步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她的世界观也变得更加宽阔起来,此时的祝学军已经关注到了中国的国情。
“落后就要挨打”,看着军事力量远不如西方列强的祖国,祝学军立志一定要为祖国的军事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高中毕业之后,祝学军顺利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开始系统性的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在国防科技大学,她碰见了许多和她志同道合的同学,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为中国军事发展而努力,在那些脚踏实地的日子里,祝学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近了自己的梦想。
大学时期,祝学军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她的主修科目“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上面,但四年的学习时间对于祝学军来说实在太短,关于自动控制理论,她还有很多没有深入了解过的地方,于是大学毕业之后,祝学军就考入了航天部第一研究院继续研修。
在航天部第一研究院,祝学军仍旧以“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为主要研究方向,经过数年如一日地扎实学习,祝学军拥有了非常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研究生毕业后的祝学军如愿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工作,也正是从那一刻开始,这位未来的“导弹女神”正式踏上了她的科研之路。
从“钱学森的下属”到“女版钱学森”
在祝学军入职之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里从未出现过女生的身影。
一开始,大家都对这个看起来文文静静的女孩子抱有几分怀疑,认为她不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研究成果,但恰恰就是这位年轻的女同学,日后却成为了中国导弹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那个时候,全球各国都在研究导弹,到了祝学军入职的时候,中国的导弹事业在“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带领之下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跟欧美国家相比还相差甚远。
当时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汇聚了中国最顶尖的航天人才,院长更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先生。
在钱学森的带领下,研究院大伙干劲十足,都梦想着能够早日赶超发达国家,但90年代美国搞的一场反导战争却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在那场战争中,美国轻松预测出了所有攻击他们的导弹的航线,也防御住了所有攻击他们的导弹,这在当时引发了极大的轰动。
几乎所有人都陷入了迷茫,“如果自己的导弹轨迹也被预测该怎么办?”
同时,克林顿也提出了新的主要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战术弹道导弹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中国的导弹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就在此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的大体内容就是让导弹借助反向压强打破常规弹道,以此来攻破西方强国的反导防御系统。
这个理论一经提出,就收到了一些反对和嘲笑的声音,西方人认为钱学森的这种想法简直是痴人说梦,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完成的。
钱学森的理论在西方备受轻视,但在国内却引起了不小的重视,祝学军也对这个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认为这个理论是可行的。
从2001年起,祝学军就将自己的研究重心转到了“钱学森理论”上面。
但当时的”钱学森理论“仅仅是一个想法,并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于是祝学军开始一遍遍的实验,一点点的积累数据,她无视那些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在实验室里的她像一头牛一样,沉默努力而又倔强。
因为“钱学森理论”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所以祝学军在实验过程中常常有搞不懂的时候,但所里也没有人能够给她指点一二,所以她只能自己跑去翻阅理论书籍,一来二去,祝学军熟读了十多本源代码书籍,摞起来比人都高。
在那些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祝学军的生活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她每天只往返与食堂和实验室和宿舍三个地方,她每天一睁眼就跑到实验室进行实验,直到肚子饿到受不了了才去食堂胡乱扒拉几口饭,然后继续回实验室工作,这样三点一线的日子,祝学军独自撑过了很多年。
很多人都说祝学军太不切实际,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付出长达数年的宝贵时间,而到底能不能顺利研发出新型武器,祝学军心里也没有底,但她知道,国家要想富强发展,不被西方列强所“拿捏”,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就一定要被发明出来。
虽然当时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但是在外国眼里,中国的军事实力还是很薄弱,为了祖国军事实力的增强,为了证明中国不比任何一个国家差,祝学军像钱学森等爱国前辈一样,无怨无悔地奋斗在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发明的第一线上。
2019年,东风-17弹道导弹惊艳全球,而为之付出数十年努力的祝学军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女版钱学森”。
东风-17,使命必达的精准打击尖刀
东风-17弹道导弹在天安门亮相的那一天,新华网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配图是一排整整齐齐、威风凛凛的载有东风-17弹道导弹的导弹战车,而东风-17弹道导弹也被新华社称之为“使命必达的精准打击尖刀”。
东风-17弹道导弹拥有超长的射程,最大射程可达2000多公里,并且速度较普通的导弹也更快,更不易被敌人察觉,最重要的是,东风-17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难以被预测,这也使得美国精心部署的“萨德”等反导防御系统形同虚设。
它的出现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型武器的诞生,更意味着“钱学森理论”是正确的、可操作的,还意味着中国的军事实力进一步的增强,这令祝学军感到非常自豪。
在设计东风-17弹道导弹的时候,祝学军就用了很多心思。
在外形上,东风-17就不同于普通的圆锥形弹头,它的弹头更加流畅,这样的设计不仅能让东风-17的速度更快,而且能让弹头的飞行轨迹更加灵活多变。同时,导弹还设计了四个翅膀和尾翼,也体现了更加科学的设计概念,减少飞行中动能的损耗。
而东风-17身上最大的亮点,当属升力体弹身的乘波体气动设计。这种设计能够让导弹有足够的升力,提高了导弹的飞行高度,这也使得东风-17的射程高达2000多公里,刷新了导弹射程的记录。
2017年底,经过一次次的实验和改进,东风-17终于进行了试射,两年后,东风-17正式亮相。
从2001年到2019年,在这17年的岁月里,祝学军辛苦钻研,从未说过苦喊过累,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奉献精神,让她收获了很多荣誉:2012年度“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新人物”、2017年度航天功勋奖、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候选人、201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的身上荣誉满满,但却依然能保持初心,她将自己获奖的数百万奖金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鼓励更多的青少年走上科研的道路,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说:“在科技这条道路上,我们就是要不断前进,不要怕苦、不要怕痛,更不要怕坐冷板凳。坚韧不拔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我们遇到了失败与坎坷,也不要停滞不前,甘愿放弃。我们要做的就是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