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A股:两个消息传来袭,做应对准备,周一将迎来更大级别波动?

2025-10-26

周末一份《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指导意见》文件,让市场嗅到了政策与资金共振的气息。 文件里“支持上市公司通过资产证券化、并购重组等方式盘活存量”的表述,直接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 而另一边,北向资金上周五净买入48亿元,连续5天累计流入172亿元的行动,更像是一针强心剂。 这两个信号同时出现,让周一的A股充满悬念。

政策催化:存量资产盘活如何复制2022年行情?

政策文件中的“存量盘活”并非新概念,但这次的重点在于精准指向“资产证券化”和“并购重组”。 2022年5月,类似政策出台后,A股曾用3周时间从2863点反弹至3150点,并购重组板块平均涨幅超过15%。 当时的典型案例中航电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复牌后连续涨停的走势,至今仍被业内视为模板。

此次政策强调对基建、制造领域国企的资产整合。近期已有3家地方国企公告资产整合计划,比如某省级交通集团将旗下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另一家制造业国企则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上下游。 这种操作不仅提升资产效率,更直接拉动估值修复。 从历史经验看,政策出台后的3-5个交易日内,相关板块通常会出现资金集中涌入,尤其是那些资产负债表上存在大量闲置资产的公司。

北向资金动向:2.58万亿持仓背后的偏好转向

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从来不是孤立事件。 截至三季度末,北向资金持有A股市值已达2.58万亿元,连续三个季度增长,累计增加超3400亿元。 但更关键的是结构变化,电力设备和电子行业持仓市值分别达到4438亿元和3915亿元,占北向资金总持仓的近三分之一。 这种集中度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外资的配置逻辑正在从“估值洼地”转向“产业趋势”。 以宁德时代为例,北向资金对其持仓市值在三季度激增1125亿元,达到2656亿元。 同时,北方华创、汇川技术等高端制造企业也进入前十大重仓股名单。 这种选择与政策导向高度吻合:半导体设备、AI算力等硬科技领域获外资重点布局,三季度电子行业持仓市值增加超1500亿元。 而银行和食品饮料板块则被减持,分别减少804亿元和291亿元,可见资金正从传统防御性板块向科技成长领域迁徙。

市场生态变迁:外资与内资的博弈新格局

北向资金的涌入不仅带来增量资金,更改变了市场生态。 根据瑞银数据,境外投资者持有A股市值已达3.07万亿元,而北向资金单月净流入规模在9月反弹至46亿美元,创下近一年新高。 外资的参与方式也在进化:过去通过ADR投资中国资产的美国基金,现在更直接地通过A股ETF和指数期货切入市场。 今年1-9月,互联互通机制下的ETF成交额达5122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这种变化强化了市场的“杠铃型”结构,一端是科技成长股,另一端是高股息红利资产。 例如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日均成交额超35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达32亿元,而南方红利低波50ETF也获得34.58亿元净流入。 外资的偏好倒逼内资调整策略,近期多家公募基金开始加大半导体、电力设备的配置比例,以应对外资主导的估值重估。

技术面暗流:3220点至3250点的筹码博弈

尽管利好密集,但技术指标显示市场并非毫无阻力。 上周五沪指在3200点附近出现15分钟级别顶背离,这种形态在2023年9月曾导致指数横盘5天才突破。 目前3220点到3250点区间聚集了大量套牢盘,尤其是去年四季度追高的筹码尚未完全消化。

成交量成为破局关键。历史数据显示,A股突破3250点需要8000亿元以上的日均成交,而近期市场量能仍在7000亿级别徘徊。 北向资金的流入虽提供支撑,但若内资跟风不足,容易形成“外资买、内资卖”的拉锯局面。 三季度末ETF成为增量资金主力,但两融资金却呈现净卖出,说明市场情绪仍存分歧。

板块轮动信号:科技制造与高股息的双主线逻辑

政策与资金共振下,投资主线逐渐清晰。 科技制造领域,硬件设备、半导体板块获北向资金加仓超2000亿元,这与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扶持政策形成呼应。例如半导体设备龙头北方华创三季度被增持1292亿元,其国产化替代逻辑被外资看重。 高股息板块则成为防御性选择,长江电力、中国核电等电力企业获北向资金增持超160亿元,在利率下行环境中凸显配置价值。

这种双主线结构反映了市场的理性化趋势,不再盲目追逐题材,而是兼顾成长性与现金流。 科技板块估值已部分透支预期,北方华创动态市盈率超50倍;而高股息板块则面临增长瓶颈,长江电力营收增速仅个位数。

尾声:增量资金能否打破A股“恐高”魔咒?

北向资金连续加仓、政策利好密集释放,这些因素共同推高了市场预期。 但A股历来有“利好出尽是利空”的惯性,此次能否不同? 外资的持续流入虽提振信心,但其持仓高度集中於少数板块,若后续增量资金不足,可能引发结构性泡沫。 而内资的观望态度,更像是在等待一个更明确的信号,究竟是经济数据转暖,还是更有力的刺激政策?这轮行情是外资驱动的短期反弹,还是制度变革引发的价值重估起点? 投资者不得不思考:当政策红利与估值压力并存,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