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共同途”:杨振宁与邓稼先
2025-10-27
1971年,杨振宁先生首次访问新中国,向分别二十多年的挚友邓稼先提出了一个萦绕心头已久的问题: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是不是外国人帮忙?
在征得组织同意后,邓稼先给即将离开中国的杨振宁送去一封信,确认了中国的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与,更在信中谈及“人生的意义”——“遵照毛主席所说,‘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如信中所言,邓稼先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五十年后,杨振宁在百岁生日上动情回应:“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01 两种选择,一样丹心
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始于童年时代。两人都是安徽知识分子家庭出身,杨振宁年长两岁,由于额头较大,人送外号“大头”;而邓稼先因性情憨厚,被大家笑称“老憨”。同乡、同校、同赴美、志向相投,“大头”和“老憨”的友谊伴随二人的成长经历不断夯实。
1945年,23岁的杨振宁赴美留学,父亲陪他去等公共汽车,四个弟妹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眼前的儿子,奔向的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界。邓稼先也随后赴美深造。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博士学位后,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毅然回国。而杨振宁则选择留在美国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
这一分岔的人生道路,成就了两段不一样的辉煌人生。邓稼先消失在公众视野中,隐姓埋名二十八载,投身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杨振宁则在1957年10月,与李政道一同站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当邓稼先在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上埋头苦干时,杨振宁正站在世界物理学的前沿探索。两人的生活环境与工作条件形成鲜明对比:邓稼先搞“两弹”总共得了20元奖金,而杨振宁获得的诺贝尔奖金高出邓稼先十万倍。
02 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在科学贡献上,杨振宁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1956年,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界长久以来被视为圭臬的“宇称守恒”定律。这一发现改变了人类对基本粒子世界的认知。
不过,杨振宁更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邓稼先曾表示:“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的话,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YANG-Mills场(杨-米尔斯理论),就是规范场,他在这方面造诣非常高。”
邓稼先则是我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创造了科学史上的奇迹,完成了苏、美、英等西方国家几代科学家完成的任务。他担任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数学难题,被誉为“两弹元勋”。
1971年,杨振宁先生访华,他的访问为中美学术交流打开了大门。他自己曾表示:“在1972年,第二次到中国旅行的时候,我已经打定主意,作为一个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我应该帮助中国在科技方面的发展。”
此后,杨振宁在推动中美建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77年,他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主席,更加积极地推动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协会在《纽约时报》上刊登给时任总统卡特的公开信,敦促美国政府与中国建立“完全的外交关系”。
2003年,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将家安在清华园,取名“归根居”。他回忆说:“我一生走了一个大圈。”2017年,已至耄耋之年的他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
03 舆论场的误读与真相
长期以来,舆论场不乏对杨振宁的各种非议,有的出于误解,有的出于偏见。这种非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回国养老说”“利己主义论”以及对其私生活的批判。
有网友评论称:“杨振宁真是精,回来养老了”“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国外,老了回来找尊敬来了”“突然心疼起五六十年代坚持回国的科学家们”,甚至有网友将杨老定义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此外,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这段年龄悬殊的婚姻也成为一些人批评的焦点。
面对这些质疑,事实却提供了不同的答案。杨振宁回国后,将清华发给他的工资全部捐出,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他还向清华大学捐款六百多万美金,协助国家建设二十多座物理学实验室。
对于“回国养老”的说法,有网友指出:“以杨振宁的学术地位,真的不需要回国蹭饭。以他诺奖获得者的身份,去世界哪个国家不能养老?其实杨振宁回国二十多年了,可以说晚年的事业就在中国,就在清华。”
在杨振宁95年的漫长岁月里,他没有做过任何对不住祖国之事,反而是做出了很多不可替代的贡献。他具有很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中国、中华民族抱有很深的感情。
04 共同途:科学报国的两条道路
杨振宁和邓稼先的人生轨迹,代表了20世纪中国科学家两种不同的报国方式。
邓稼先回国投身核武器研制,用行动证明中国人也可以造原子弹;而杨振宁则留在国际科学前沿,证明中国人也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两人虽然路径不同,但最终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95年1月,杨振宁在接受记者访谈时道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在民族饱经忧患的年代,国人常怀自卑,而杨振宁却以一座诺贝尔奖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凭借不懈的努力,同样能够攀登科学的高峰。
邓稼先则为中华民族打造出“核盾牌”,让中国人在很多事情上有了选择权。没有邓稼先,中国可能还要在核威胁下摸索更久。正如杨振宁在《邓稼先》一文中所写:“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017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回归中国公民身份。彼时,这位95岁的老人已经见证了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他在清华园的草坪上与学生亲切交谈,在讲台上为年轻学子传递薪火。
杨振宁曾将中华民族的发展,比作从长夜到曙光再到晨曦的过程。2007年出版《曙光集》时,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中华民族终于看见了曙光;数年后完成《晨曦集》时,他看到“曙光已转为晨曦”。
两位科学巨匠的故事见证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复兴的交织。杨振宁与邓稼先,用各自的方式诠释了“共同途”的深刻内涵——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道路可选择,但初心不可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