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人民”商标注册被拒,竟玩文字游戏,这操作真是艺高人胆大。
2025-11-23
“人民咖啡馆”这名字,一听就带着股子不容置疑的“范儿”,结果呢?
被央媒一顿点名批评,立马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赶紧遮遮掩掩地改名,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就像看了一出大戏,从高调开场到仓皇谢幕,中间还夹杂着各种“骚操作”,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猫腻”。
还记得去年那阵子,突然全国各地冒出了一堆“人民咖啡馆”,装修风格统一,红红火火的,一时间成了不少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那会儿,朋友圈里晒咖啡、晒文创的,简直不要太多。
我当时就琢磨,这“人民”二字,可不是随便能用的,这背后得是多大的来头啊?
结果一查,好家伙,一家叫“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市场化公司,顶着“人民”的名头,四处招摇。
这不就是典型的“狐假虎威”嘛!
说起这“要潮”公司,那也是个“惯犯”了。
人家可不是第一次想把“人民咖啡馆”这个商标据为己有,之前就多次申请,次次都被无情驳回。
这就像你明知道这是条死胡同,非要往里闯,还指望能开出花来?
结果可想而知。
但人家偏不信邪,商标注册不了“人民咖啡馆”,那就注册个“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然后,再堂而皇之地挂上“人民咖啡馆”的招牌,玩起了文字游戏。
这操作,简直是把公众当傻子,把法律法规当空气,真是“艺高人胆大”啊!
想想看,这“人民”二字,在中国老百姓心里,那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
它代表着公共属性,承载着深厚的政治内涵,是不能被随便亵渎,更不能被滥用的。
人民网的评论一针见血,直接点出了这事的本质:这是对法律法规和公众情感的公然挑衅。
这就像你借了别人的身份证去办自己的事,还大摇大摆地告诉所有人:“看,这是我的!”
这种行为,简直是把“不要脸”三个字写在了脸上。
事情闹大了,央媒一发话,这“人民咖啡馆”立马就怂了。
11月7号晚上,极目新闻的记者跑到上海四行仓库那家首店,也就是“要潮”公司的注册地址,准备点杯咖啡,结果被告知“饮品和文创暂时没有了,门店后续要进行调整”。
这话说得,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二天一早,再看,好家伙,人家官方账号立马改名“要潮人民咖啡馆”,还发了个声明,说啥“创立品牌的初心,是对于‘人民’二字的尊重和珍视”,要“严格按照注册商标规范各个场景应用”。
这话听着,怎么就那么别扭呢?
早干嘛去了?
非得等到被点名批评了,才想起“尊重”和“规范”?
这不就是典型的“不见棺材不落泪”嘛!
更有意思的是,声明里还特意澄清,说网上那些河北同名店的账号,跟他们没关系,还说什么“假借品牌以‘不是中国人’的荒谬言论伤害广大网友及消费者”。
这锅甩得,真是干净利落。
但问题是,这“人民咖啡馆”遍地开花,你们作为“母公司”,难道就一点责任都没有吗?
这就像你生了一堆孩子,孩子在外面惹了祸,你却说“那不是我亲生的”,这说得过去吗?
我寻思着,这事儿背后,肯定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要潮”公司,之所以敢这么明目张胆地打擦边球,无非就是看中了“人民”二字自带的流量和影响力。
毕竟,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能抓住眼球,谁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但他们可能忘了,流量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你一臂之力,用不好,那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而且,这事儿也给所有打着“情怀牌”、“民族牌”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情怀不是用来消费的,民族也不是用来营销的。
真正的情怀,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热爱;真正的民族品牌,是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口碑,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混淆视听。
你看,这改名风波,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人民咖啡馆”变成了“要潮人民咖啡馆”,虽然只多了两个字,但背后的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这就像一个本来想穿龙袍的,结果被扒下来,只能穿上自己的粗布衣裳。
这滋味,估计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了。
当然,这事儿也让我们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决心和力度。
对于这种打着“人民”旗号,却行商业之实的投机行为,必须坚决打击,绝不姑息。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保护公众的利益,也才能让那些真正用心做品牌、做产品的企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说到底,这“人民咖啡馆”的闹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些企业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嘴脸,也照出了社会对于“人民”二字的神圣与尊重。
所以啊,各位看官,下次再看到那些打着各种“高大上”旗号的品牌,可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包装给蒙蔽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奇迹,一切都得自己擦亮眼睛去分辨。
这出戏,虽然落幕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可远没有结束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