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杭州一牙科说关就关!7万5打了水漂?老人哭诉:牙还没种完啊

2025-11-23

杭州这地界儿,自古就是温柔乡,可最近这温柔乡里,却炸出了一件让不少老大爷老阿姨牙根儿都疼的事。

别误会,不是吃糖糕硌的,是真金白银砸进去的牙,种到一半,医院没了。

76岁的方大伯,揣着一辈子的积蓄,寻思着晚年得有个好口福,一咬牙,花了7万5,要在杭州一家叫“摩耳口腔”的医院,给自己换口“新装备”。

这可不是小钱,对于老人家来说,这笔钱的分量,不亚于年轻人凑一套房子的首付。

钱是5月17号付清的,利利索索,没几天,老人家就躺手术台上了,旧牙拔掉,钉子种下,一套临时牙冠先戴着。

一切都照着剧本走,直到这临时牙套开始“作妖”。

方大伯说,戴上就没舒服过,这几个月,他就像上班打卡一样,天天往医院跑,修修补补。

结果这个月17号,医院说要去“团建”,只留了个姓陈的负责人。

这“团建”二字,现在听起来,简直就是年度最佳黑色幽默。

两天后,方大伯再上门,好家伙,铁将军把门,人去楼空。

打电话,负责人一开始不接,方大伯急了,撂下一句“我报警了”,电话才回过来,说是“股东内部问题,暂时关门”。

这说辞,听着就像情侣吵架说的“我们先冷静一下”,谁信谁天真。

果不其然,没过两天,内部医生都偷偷告诉他:“东西都搬空了。”

现场可不止方大伯一个“受害者联盟”成员。

王阿姨,两年前花了6万块,国庆节前约好了节后来复查,结果来了个寂寞,电话直接“暂停服务”。

还有俞阿姨,一开始交了2万,医院说不行,得交齐才能种。

行,那就再交2万,4万块下去,种了4颗牙,剩下的,就成了“未完待续”的烂尾工程。

这事儿最让人窝火的是什么?

不是钱,是那口悬在嘴里的牙。

方大伯的临时牙套,戴了快五个月,他说“马上都要碎掉了”。

这玩意儿就像个定时炸弹,你不知道它哪天就崩了,到时候吃饭都成问题。

老人们能等,可他们的牙齿等不了啊。

这感觉,就好比你房子装修到一半,设计师卷款跑了,留给你一个水泥毛坯房,你还得天天住在里面。

门口那张轻飘飘的“告知函”,写得倒是挺漂亮:“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全力推进问题解决,一周左右恢复运营。”

这套话术,咱们在多少P2P爆雷、健身房跑路的新闻里见过?

堪称“跑路文学”标准模板。

潜台词就是:“别急,我们正在想办法怎么优雅地消失。”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预付费”模式下的深坑。

从理发店的Tony老师,到健身房的肌肉教练,再到如今看似“高大上”的口腔医院,套路万变不离其其宗:用巨大的优惠折扣,诱惑你一次性投入大笔资金,然后把未来的服务,当成一场与商家良心的对赌。

你赌他能一直开下去,他赌你没办法拿他怎么样。

尤其是在牙科这种高客单价、长周期的医疗服务里,这个模式的风险被无限放大。

一颗种植牙,从拔牙、植入植体、等待骨结合、戴牙冠,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年半载。

这么长的时间,足够一家经营不善的公司从开业走到倒闭了。

相关部门,比如武林街道和拱墅区卫健委,确实介入了。

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安抚大家,登记信息。

他们说的话也很实在:“经营上可能有问题,经营不下去了。”

“负责人偶尔能联系上,偶尔联系不上。”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人还在,但钱可能没了,我们也在尽力,但能不能解决,看造化。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民营医疗机构野蛮生长后的监管难题。

资本涌入,口腔诊所遍地开花,广告打得天花乱坠,什么“德国进口种植体,一颗只要2999”,听着比买棵白菜还便宜。

可天上不会掉馅饼,低价只是诱饵,后续的各种费用、升级套餐,才是真正的“销金窟”。

更可怕的是,这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极差,股东一闹矛盾、资金链一断裂,说关就关,留下一地鸡毛。

消费者,尤其是信息相对闭塞、维权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就成了最终的“买单侠”。

说到底,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消费纠纷了。

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口牙,关乎的是晚年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他们或许不懂什么叫“资金盘”,也不懂什么叫“商业模式”,他们只知道,自己把养老钱交了出去,换来的却是一口烂尾牙和无尽的等待。

希望这事别又是不了了之,毕竟,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就看它如何对待自己的老人吗?

咱们就搬个小板凳,看看这出“烂尾牙”的大戏,最后到底怎么收场。

也给各位提个醒,以后再遇到这种“好事”,先掂量掂量,别牙没种好,先把自个儿给“套牢”了。

产品展示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