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哈飞新机悄然首飞,设计革新,直逼“V-280鱼鹰”水平?
2025-08-26
国产“鱼鹰”首飞了。
不是传言,不是P图,是真家伙上了天。社交媒体流出的照片清清楚楚:一架白色涂装的倾转旋翼机,翅膀能转,发动机不转,尾翼是T形,起落架前三点。
这玩意儿一飞,美国那边立马炸锅。“战争地带”直接开喊:中国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垄断。
得,又一个“弯道超车”的故事?别急着吹,也别忙着捧。这事没那么简单。
倾转旋翼机是什么?说白了就是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混血儿”。直升机能悬停,但飞得慢,航程短。固定翼飞机跑得快,但得跑道,不能垂直起降。
倾转旋翼机呢?它俩的优点都想占,缺点都想甩。起飞时像直升机,翅膀垂直向上;飞起来后翅膀一转,变成飞机,嗖一下就窜出去。速度、航程、载重,全上去了。
美国搞这玩意儿几十年了。V-22“鱼鹰”是第一个量产的。但“鱼鹰”名声臭。事故多,摔得狠,飞行员怕,陆军根本不买账。就海军陆战队咬牙用了。为什么?因为除了它,没得选。技术卡死了。
后来出了个V-280“勇士”,改了设计。发动机不转了,只转旋翼。结构更简单,安全性更高,美国陆军终于点头,给了编号MV-75。这说明啥?说明老路走不通,得换道。
中国现在飞的这个,走的就是新道。发动机固定,只转旋翼。这设计比“鱼鹰”聪明。为什么?“鱼鹰”一起飞,喷口朝下,热流直冲地面,烧甲板,烧跑道,舰载使用麻烦大了。
中国这款,发动机横着放,喷流平行出去,不烧地,不伤甲板,舰上用着省心。
还有,旋翼转速低,噪音小,涡流环风险低。什么叫涡流环?直升机下降太快时容易进的一种失速状态,一进就摔。倾转旋翼机也怕这个。转速低,就不容易进,安全系数上去了。
别看外形像V-280,细节不一样。尾翼、起落架、机身布局,都有自己的路子。说明不是抄,是借鉴加自研。哈飞干的,底子在,经验有。之前搞直-8、直-9,平台设计不陌生。现在往上叠加新技术,顺理成章。
有人问:发动机行吗?V-280用的T64,单台功率三千五百千瓦。中国有没有对标的?现在可能没有,但差距在缩。航发是短板,但不是死路。
涡轴-16、涡轴-10都在进步。要配这飞机,三千到五千千瓦级的发动机必须跟上。这是压力,也是动力。逼你突破。
这飞机谁最想要?海军。两栖登陆,抢滩夺岛,速度是命。传统直升机慢,固定翼飞机又不能垂直起降。倾转旋翼机正好卡在中间,快、远、能悬停。
南海那些岛礁,补给靠船慢,靠普通飞机又落不下去。这玩意儿一来,一小时飞几百公里,吊个装备,送批人,效率翻倍。
不止运输。改装潜力大。加个雷达,能反潜;挂上导弹,能对地;装上搜救设备,能应急。一机多用,立体作战的拼图又补一块。
别忘了,我们还有无人版。彩虹-10、镧影R6000,早就飞了。无人机先试水,技术摸透,再上有人机,稳。这步子,走得比美国踏实。美国是有人机硬上,摔了几十架才明白问题在哪。我们是先拿小的练,大的再上,少走弯路。
所以这不是“弯道超车”,是“换道追赶”。美国在前面摔坑里,我们看清楚了,绕着走。V-22的坑,V-280填了一半,我们直接从V-280这代起步,起点不低。
当然,试飞只是开始。离服役还远。可靠性、维护性、量产能力,全是考验。但能飞起来,说明图纸变真机了。这一步,最难。
过去我们不敢想。现在敢做了。不是因为钱多,是因为底子厚了。材料、飞控、传动、航电,全链条跟上了。单点突破不稀奇,系统集成才见真章。
这飞机一出,美国垄断破了。不是靠偷,不是靠抄,是靠自己一步步啃下来的。
他们慌,是因为知道:下一个阶段,对手不再是跟跑,而是并跑。
别指望他们夸你。他们会说“威胁”,会说“扩张”。但事实就是:我们能造了。而且造的,不是复制品,是升级版。
未来战场,拼的是投送速度,是反应能力。这玩意儿,让我们的拳头伸得更远,出得更快。不是为了打架,是为了让别人不敢轻易动手。
技术这东西,你不掌握,就永远受制于人。一旦掌握,规则就变了。
首飞成功,只是个开始。但这个开始,值得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