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毛主席怒斥专家:切勿将人口问题等同国家存亡
2025-09-01
请点击右上角“关注”,这样您不仅可以方便地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资讯。感谢您的支持!
20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正处于复兴的关键阶段,充满生机的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其中,人口的快速膨胀成为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北京大学时任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便在1957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议对人口增长实施调控。这一建议在当时政界和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反响和深刻争议。马寅初的出发点是谋求国家长远发展,但正因他在发言中触及敏感议题,遭到了毛主席主席的坚决反对。毛主席直言:“不要把人口问题和国家存亡等同起来!”这段历史映射出建国初期社会矛盾、政策抉择与学术思考的复杂交织,其影响也在数十年后的计划生育政策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人多力量大”这句极为流行的口号,在新中国成立伊始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分量。自鸦片战争之后,外敌入侵和内乱持续不断,国家人口一度停滞不前。清代嘉庆年间,全国人口一度突破4亿,然而到1928年民国政府统计时,人口总数仅约4亿5千万。过去一百多年里战乱频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尤其在八年抗战期间,战争创伤致使人口锐减。仅河北、山东这类华北省份,根据保守估计,就因“烧光、杀光、抢光”政策而失去了数百万人口。可以说,人口困境成为长期困扰中国、反映社会衰落的突出症结。
新中国成立,社会安定得到恢复,人口被视作国家最重要的资源。毛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人口是国家建设的基石,是复兴的关键动力。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人口增长标志着告别殖民屈辱,也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人海战术”优势。朝鲜战争中,中国出动三百万军队,克服了科技差距,也进一步坚定了这一理念。
随和平局面的巩固,人口膨胀的速度连决策层都始料未及。据统计,1949年中国总人口为5.4亿,八年后已跃至6.5亿,净增达1亿人。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显示,出生率高达37‰,死亡率降至17‰,使得年净增人口比例超过20‰。彼时卫生条件和疫苗接种水平迅速提高,婴儿夭折率显著下降,社会对多子多福的传统认同也推波助澜,人口迅猛增长几乎成了必然趋势。农村地区,家庭常有五六个甚至更多孩子。中原乡村,家中孩童人数在3人以下,反倒成为例外。
在短时间内,人口激增带来的直接影响并不全为负面。劳动力扩张促进了农业开发和土地利用,农村经济活动恢复元气。随时间推移,人口增速远远超越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扩容。到1957年时,人均耕地仅0.18公顷,不及全球平均值的一半。而即使采取措施增加粮食产量,1955年数据也显示,人均年口粮不到300公斤,仅够糊口。粮食问题和人地矛盾逐渐加重,下到农户、上至基层政府都深感压力。
种种迹象表明,“人口增长究竟是国家的福祉,还是未来的祸患?”这一疑问逐渐浮现。尽管社会上有讨论,但政策制定层面依然受限于“人多力量大”的观念。直到马寅初的新人口理论公开提出,这组数字背后的矛盾才被正面提出和广泛关注。
马寅初从不是与现实脱节的学者。他在民国时期便以经济学见长,对社会结构和国家发展抱有深刻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任北大校长,积极参与经济规划。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人口达6亿,又以年均2%的高速度增长。表面这反映了社会稳定带来的回暖,但经济学视角下,问题浮现:人均资源迅速摊薄,经济发展速度未见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人口暴增成为影响国运的新隐患。
1955年,马寅初开始系统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撰写“新人口论”。他从实际状况出发,提出过快的人口增速会拖慢经济进步,人均收入可能下降,资源配置负担加重。尤其在粮食和土地供应层面,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国家有可能步入经济停滞的泥潭。马寅初的研究用大量事实佐证观点,绝非空想。
1957年4月,马寅初在北京大学食堂正式阐述新人口论。他运用丰富的统计数据,展望若照现有生育趋势发展,半个世纪后中国人口可能翻番,甚至超过其他国家人口总和。如此发展,无疑将带来前所未有的资源瓶颈和冲突。他的演讲中特别指出,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人口压力也许会迫使中国为争夺资源对外扩张。
这句话在当时无疑触及社会和政治敏感神经。新中国刚刚走出动荡,承诺和平发展。谈及“侵略”等用词,无疑易被解读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马寅初将人口危机与国家安全甚至国际关系联系,让许多人感到震惊。演讲过后,知识分子和相关官员中,有人认为他的分析颇为中肯,也有人批评其欠缺信心甚至耸人听闻。
马寅初的观点很快传至最高领导层。毛主席在听取报告后,提出了强烈批评。他反对将人口问题与国家存亡画上等号。毛主席的考量更为宏观。当时中国正处于恢复元气、重塑国际形象的敏感时期,他不愿让中国被误解为前景不确定的新国家。马寅初所提资源压力甚至扩张的风险,极容易被外部势力利用。无论是冷战期间西方的敌视,还是对中国崛起可能带来威胁的炒作,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中国的国际立场。
毛主席自己也对人口快速增长的潜在风险有所警觉。但对于劳动力充足尚未实现、经济恢复需依靠“人海战术”的中国来说,人口规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时,农业和工业尚处在重建阶段,每一双劳力都关系着产出。正因如此,毛主席认为,仅凭人口问题讨论国家命运显得过于片面。在他只有等国家步入更稳健发展轨道后,才能着手在更高层面解决人口与资源关系。
马寅初引发的争论,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发展与人口扩展的两难选择。毛主席的严厉批评,并非全盘否定学者观点,而是着眼于中国所处现实环境和外交考量。这为日后政策转型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埋下了伏笔,也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新的思考方向。
参考文献:
1. 历史上的北大今天:1957年7月5日 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北京大学新闻网,2006/07/05
2. 历史上的今天: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中国网,2012-07-05
3. 毛主席强烈反对计划生育 有人就能造出"人间奇迹". 人民网,2017-06-12
4. 言人所不敢言!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大学首任校长. 浙江日报,2021-08-19
5. 毛主席也讲节育:“错批一人 误增三亿”站不住.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