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改国号为周」?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周王室后代
2025-10-10
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洛阳紫微城的则天门下,67岁的武则天身着帝王冕旒,接受百官朝拜,正式登基称帝。可令人费解的是,她明明是从李唐皇室手中接过的天下,却偏要把国号从「唐」改成「周」——这背后真的像传闻说的那样,因为她认定自己是周王室的后代吗?要知道,从西周灭亡到武周建立,中间隔着足足800多年,这层血缘关系到底是真实存在,还是她为登基打造的「政治外衣」?
1. 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的「合法性宣言」
武则天改国号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了长达数年的铺垫。早在公元684年,她废黜唐中宗李显、立睿宗李旦为傀儡皇帝时,就已经开始为「换朝换代」做准备。先是追尊自己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母亲杨氏为「周忠孝太后」,把自家宗庙的规格提升到和皇家太庙对等的级别。到了690年,僧人薛怀义等人伪造《大云经疏》,声称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为阎浮提主」,紧接着文武百官联名「劝进」,武则天这才「顺应天意」登基,定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里明确记载:「(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而《新唐书》则补充道,她还追封「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周武王为睿祖康皇帝」——这就直接把自己的家族血脉和周朝的开国君主绑在了一起。那么,武则天的家族真的和周王室有关系吗?
2. 周王室后代的「血缘密码」:真实还是附会?
按照武则天的官方说法,她的家族是周王室的后裔,具体来说是周文王的第14子姬武的后代。姬武被封于「武」地(今河南境内),他的子孙后代就以「武」为姓,传到武则天这一辈,正好是第40代。为了证明这个说法,武则天还专门让人编纂了《武氏家谱》,详细罗列了从姬武到武士彟的世系表。
但这里面其实藏着一个漏洞:正史里关于姬武的记载少得可怜。《史记·周本纪》只提到周文王有10个儿子,根本没提「姬武」这个人;倒是《左传》里有个「武叔」,但和周文王的儿子也不是一回事。现代史学家普遍认为,武则天的「周王室后代」身份更像是一种政治附会。她的真实出身是北周贵族家庭,祖父武华曾任北周的洛州长史,父亲武士彟则是隋朝末年的商人,后来跟着李渊起兵反隋,才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
不过有意思的是,唐朝人对这个说法并没有太多质疑。一来是武则天当时已经掌控了朝政,反对的声音早就被压制;二来是「攀附名人祖先」在古代本就是很常见的操作,比如李渊就说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李世民也追认李广为先祖,大家都心照不宣。对武则天来说,这个「周王室后代」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为她「改朝换代」提供合法性支撑——既然周朝是上古盛世,自己作为周王室后裔,重建「周」朝就是「复兴盛世」,而不是「篡夺皇位」。
3. 改国号的深层动因:不止于血缘,更是政治智慧
如果仅仅是为了攀附祖先,武则天其实没必要大费周章改国号。真正的原因,藏在她对「周制」的推崇里。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但武则天更看重的是周朝的「明堂制度」——明堂是周朝天子举行祭祀、朝会、颁布政令的场所,象征着天子的最高权威。武则天登基前,就下令在洛阳建造了一座超大规模的明堂,名为「万象神宫」,高294尺,相当于现在的9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建筑。
她还效仿周朝的官制,把三省六部中的「中书省」改成「内史省」,「门下省」改成「鸾台」,「尚书省」改成「文昌台」,官员的职称也换成了周朝的称呼,比如「尚书令」改成「文昌令」。这种「复古」的做法,其实是在向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她要建立的是一个像周朝那样「礼法完备、天下太平」的新王朝,而不是李唐的延续。
另外,改国号也能帮助她摆脱李唐皇室的影响。虽然她是唐高宗的皇后,但李唐宗室和旧臣始终把她看作「外姓人」。改成「周」之后,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提拔武氏族人,比如封武承嗣、武三思为亲王,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班底。《资治通鉴》里记载,武则天改国号后,「赐姓武氏者甚众」,连部分李唐宗室也被迫改姓武,这就是通过改变「国号」来重塑「国家认同」。
4. 反常识:武周其实是「李唐的延续」?
很多人以为武则天建立武周后,就彻底否定了李唐,但实际上她一直游走在「周」和「唐」之间。比如她虽然追尊周王室为始祖,但并没有废除唐高宗的帝号,反而把他尊为「天皇大帝」,和自己的「则天大圣皇帝」并列;她提拔武氏族人,但也没有杀掉所有李唐宗室,还保留了李显、李旦的性命。
更关键的是,武则天晚年最终决定把皇位还给李唐。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登基,恢复国号为唐。其实早在政变前,武则天就已经意识到,武氏族人中没有能扛起天下的人才,而李唐宗室在民间的威望更高——如果把皇位传给武家,很可能引发天下大乱;传给李家,自己至少还能保留「太后」的尊荣。所以说,武周虽然是一个独立的王朝,但更像是李唐历史上的一段「插曲」,而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举动,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治实验」之一。
5. 古今对话:身份认同里的政治智慧
放到今天来看,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故事,其实反映了「身份认同」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就像现在很多企业会追溯自己的「品牌起源」,打造文化IP一样,武则天通过攀附周王室后代的身份,为自己的统治找到了「文化根脉」。她知道,单纯依靠武力和权谋只能暂时掌控天下,要想让人心服口服,还得有「法理依据」和「文化象征」。
不过,武则天的聪明之处在于,她没有把「周王室后代」这个身份当成唯一的筹码,而是结合了宗教(弥勒下生)、制度(明堂、官制改革)和实际利益(提拔亲信、安抚民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合法性体系」。这种「多维度构建认同」的思路,即使在今天也有借鉴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要想获得认可,既要有「历史渊源」的支撑,也要有「现实作为」的证明。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的背后,既有对血缘身份的攀附,也有对政治制度的革新;既有权力的野心,也有对天下大势的考量。或许正是这种复杂性,让她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争议也最迷人的皇帝。那么你觉得,如果武则天没有宣称自己是周王室后代,她的登基之路会更顺利吗?如果她晚年没有把皇位还给李唐,武周王朝能延续下去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吧。喜欢历史故事的话,别忘了关注我,带你解锁更多历史背后的冷知识。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