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1936 年红军“二次长征”计划,《作战新计划》拟转进豫皖鄂,张学良华清池密电叫停
2025-11-20
1936年10月,当蒋介石亲赴西安督战,严令东北军、西北军配合胡宗南“最后剿共”时,中共中央已经在窑洞里草拟了一份绝密文件,《作战新计划》。
13日晚,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宣布:“我们要离开陕北了!”朱德随即补充:红军将实行“第二次战略大转移”,方向是豫皖鄂,最终转进西北,打通苏联。
会场上烟雾缭绕,煤油灯将人影投在黄土壁上,像一幅巨大的行军图。
谁也没料到,就在这份计划即将下发前线之际,一封来自西安的急电却让它戛然而止。
发电人,正是半年前还与红军兵戎相见的张学良。
“打通苏联”是红军自1935年夏毛儿盖会议便立下的战略目标。
宁夏战役被视作实现这一目标的“总钥匙”:一旦拿下宁夏,既可获苏联军援,又能把陕甘、绥远、新疆连成一片,形成对日战略纵深。
1936年10月11日,《十月份作战纲领》下达,红军三个方面军首次联合作战,准备一举渡过黄河。
战役发起不到旬日,战局陡转:
•南线胡宗南第一军突然改四路并进,原定诱敌深入的海打战役因通讯密码不统一、部队调动失期而流产;•北线马鸿逵炸毁黄河渡船,河西徐向前、陈昌浩部与河东主力被割断;•东北军骑兵第六师误入红军伏击圈,损失惨重,张学良因而被蒋申斥“剿共不力”。
11月8日,中央军委被迫放弃宁夏战役,致电前方:“现拟战略大转移,以一部出皖鄂豫,主力转向西北,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
“第二次长征”正式提上日程。
新计划由毛、张闻天、周恩来、博古、林育英五人起草,只限朱、张、彭、贺、任阅知。
其要点:第一步,以红二、四方面军各一部组成“南路军”,东出同蒲路,吸引晋绥军;第二步,红一方面军主力组成“北路军”,经陕北东侧神府渡河,进入冀鲁豫交界,再南下豫鄂陕;第三步,徐、陈率已渡河的2.1万人改称“西路军”,西进甘凉肃州,建立河西根据地,伺机接通新疆。
整个行动预计三个月完成,届时将远离贫瘠的陕北,把全国抗日救亡的旗帜插到中原与西北。
一个现实难题摆在眼前:要走,必须穿过东北军、西北军布设的“最后封锁线”。
一旦交火,不仅“逼蒋抗日”的统战努力前功尽弃,红军也将陷入四面受敌的绝地。
11月30日深夜,毛泽东在保安窑洞收到张学良发自西安“华清池”的密电:“……据可靠情报,绥远、西北乃至全国,一两个月内当有大的变化。贵军如能坚持原地,熬过此关,局势或将转危为安。万望勿轻动,以免为敌所乘。”
电文只有百余字,却句句如千钧。
此时中共中央尚不知张、杨已决定“兵谏”,但从三个月来的秘密接触中,他们至少读出三层潜台词:
•蒋介石“灭共”决心已不可回头,张、杨若再不动手,自身亦将被翦除;•东北军、西北军已同红军达成“互不侵犯”默契,如红军骤然离开,不仅使张部失去侧翼掩护,也会给蒋以“剿共”口实;•“大的变化”极可能指东北军即将采取非常行动,红军若远行,将错过与友军共同逼蒋抗日的历史契机。
经过通宵讨论,政治局决定:推迟执行《作战新计划》,一方面令南路军暂停东出,一方面电复张学良:“敬悉雅意,当在原地坚持,唯给养困难,乞予协助。”
12月4日,蒋介石率陈诚、卫立煌等30万中央军抵达西安,下榻临潼华清池。
蒋在日记中写道:“红军饥寒交迫,已成弩末,再有一月,必可肃清。”他责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向陕北发动总攻,否则将东北军调闽、西北军调皖,由中央军亲自“进剿”。
张、杨苦谏无果,终于12日凌晨发动“西安事变”。
枪声响起之时,保安窑洞里的红军电台正一遍遍呼叫“西路军”。
毛泽东后来回忆:“我们原来的计划是走,结果张汉卿把蒋介石扣了,我们也就走不成了。”
事变当天,中共中央收到张、杨急电,请速派代表赴西安共商大计。
13日夜,周恩来、博古、叶剑英飞抵西安,带去的第一条意见便是: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红军就地待命。
至此,酝酿近一个月的“第二次长征”被按下暂停键,继而彻底撤销。
如果当年真的走了?历史不能假设,但战场档案仍留下了若干部署痕迹:
•徐向前、陈昌浩率西路军已于11月11日西渡,孤军深入河西,最终兵败祁连;•红二方面军贺龙部已令6师向韩城、合阳一带侦察,准备东渡黄河;•陕北兵站部筹集的30万斤干粮、2万双布鞋正星夜南运,准备随军远征。
一旦主力离开,陕北根据地将只剩少量地方武装,面对30万中央军,势必陷落;而南路军千里跃进豫鄂皖,在蒋军围追堵截下,亦难立脚。
更关键的是,若红军置身事外,西安事变将失去最具分量的“第三方调停人”,中国可能再次陷入大规模内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推迟数年。
1937年春,国共谈判达成协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名义上接受南京军事委员会指挥,却保持了独立编制与政治系统。
毛泽东在延安抗大讲话时说:“我们原计划再跑一次长征,结果张汉卿替我们挡了一枪,这一枪把日本人挡在了卢沟桥外,也把中国革命挡进了一个新局面。”
张学良则因“兵谏”被囚半个多世纪,晚年回忆:“我那时劝他们别急,是因为我已决定动手,红军若走了,我少一个靠山,蒋先生也少一个顾忌,这戏就唱不成了。”
一句“别急,有好戏”,不仅挽救了濒临绝境的红军,也让中国近代史在此拐了一个弯。
未走成的第二次长征,化作另一条看不见的“精神长征”,它把“逼蒋抗日”写进了历史,也把“统一战线”刻进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