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兰石重装转型核氢赛道,营收增利润承压,研发加码回款趋慢
2025-11-22
这一年的市场像被风点着了火,能源未来的想象一路上扬。
据素材所载信息,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记者会上专门介绍了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并称其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紧接着,关于第四代核电的“钍基熔盐堆”也传来突破的消息,热度接力,话题不断。
资本市场的情绪因此被连环催化,板块的水位起落之间,像是有人不断向池塘里投石子,涟漪重叠又扩散。
需要提前说明一句,文中关于盘面资金的水位、换挡等表述,按提供口径仅对应主动性成交情绪的推断,非真实现金流。
就在这时,一家在中国工业叙事里资历极深的老国企,被这股新概念风正面击中。
它叫兰石重装,历史身位很高,被称作“中国石化机械的摇篮和脊梁”。
问题也随之而来:当核能、氢能、光伏、储能这些关键词密集出现,年过七旬的它,能不能顺势迎来所谓的“第二春”。
我先把话放在桌面上,这个答案不轻。
它需要在情绪和现实之间,走一段窄又长的桥。
把时间拨回到1953年,我们能看到它的起点。
据素材所载信息,兰石重装前身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兰州炼油化工设备厂,自诞生就背着能源装备国产化的使命。
2014年,它登陆A股,成为IPO重启后西北五省的第一家新股,上市当天即“顶格”上涨44%,随后拉出23个涨停,热度与光环兼具。
说白了,它既有共和国长子的身段,也尝过市场聚光灯的热。
可风口过去,现实会回到它的重工业底色。
传统能源装备的周期寒潮压了下来,业绩承压,这不是它一个人的难题,却实打实落在它账上。
按素材口径,2018年后公司明确转向,一边稳固传统能源装备,一边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工业智能装备与节能环保装备。
核能与氢能被放在了转型的C位,几乎是两翼齐飞的设计。
如果只看眼下的业务版图,你会误以为这是一家从“前沿概念”里长出来的科技新贵。
据素材所载数据,公司在新能源装备的布局很全,核能那条线尤为扎实。
上游,它做核燃料贮运容器等装备,属于燃料侧的基础环节。
中游,它提供核电站用的核安全2、3级压力容器与储罐等,其中核电用板式热交换器还是国内主要供应商,按提供口径公司称市场占有率位列国内第一。
下游,它延展到核乏燃料循环与核环保装备,把链条尽量拉直拉长。
我差点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公司在报告里还提到可控核聚变的应用储备,和前面“人造太阳”的话题暗暗连起来。
同时,第四代核电的高温气冷堆与钍基熔盐堆方向上,公司称已具备较为丰富的技术储备与相关产品销售,这一步走得并不保守。
氢能这条线也很满,从煤气化制氢、电解水制氢(覆盖碱性与PEM),到低中高压储氢容器(提到98MPa的高压气态储氢),再到加氢站设备,像是给完整生态配了件盔甲。
此外,光伏设备如多晶硅还原炉、反应器,以及光热储能里的高温熔盐储能,也被纳入阵列,形成“四象限”的新故事面貌。
转向并非口号,数据曾给过正反馈。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2年公司实现营收49.8亿元,同比增长23.4%;净利润1.8亿元,同比增长37.6%。
新能源装备板块尤其亮眼,2021年该板块营收4.8亿元,同比增长417%;2022年继续上冲至13亿元,同比增长171.7%,占总营收超过25%。
结果上看,转型像是摸到了门把手,门缝也开了一条。
等等,我们也得把另一面摆在台面上。
为了快速切入核电赛道,公司在2021年收购了中核嘉华55%的股权,这家标的拥有稀缺的核相关许可证,属于关键拼图。
据素材所载数据,原股东承诺其2022年净利润不低于650万元,但最终仅实现231万元,同比下降50.1%,连承诺的一半都未达。
公司对其当年营收的预测是2亿元,实际仅完成九千多万元,这笔交易的首年呈现为“业绩爆雷”。
同时期,公司综合毛利率出现回落,无论传统装备还是新能源装备,毛利率均下滑约4个百分点,解释为原材料价格上涨。
你细品,这意味着新业务即便在放量,盈利的“厚度”却在变薄,扩张与赚钱之间出现了张力。
时间推到2025年,这份张力被放大成了“剪刀差”。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28.3亿元,同比增长13.6%,量在扩。
收入结构里,传统能源装备仍为主力,但毛利率仅12.6%,显得单薄。
核工业智能装备收入同比增长8.2%,占比仅6.5%,增速尚可,体量偏小。
工程总包业务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17%,但毛利率只有3.3%,规模与薄利结伴同行。
据素材所载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综合毛利率仅10.6%,利润空间几近脆弱边缘。
利润端转而急刹,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5433万元,同比下降21.9%。
公司解释为研发投入显著提升,据素材所载数据,上半年研发投入1.09亿元,同比增长72.4%。
如果只到这一步,我们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当下压一压,为了明天跑更快”。
可到了第三季度,剧情走向更尖锐。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47.5亿元,同比增长26.9%,订单与交付节奏并不疲弱,量的逻辑在延续。
但归母净利润仅1120万元,同比暴跌88.3%,几乎被挤到地板。
扣非后净利润为-1514万元,主营业务在前三季度已陷入亏损。
若以单季看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4313万元,同比减少263.4%,下坠感相当明显。
这就构成了典型的“营收大增、利润暴跌”的剪刀差,风声还在,帐面更薄。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财报给出了三条线索。
一是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这是主动选择,是要换挡升级的代价。
二是信用减值损失增加,直白点就是应收回款慢与坏账风险抬头,折射出议价与现金压力。
三是税金及附加增加,主要由应交增值税上升导致。
说白了,扩张的进度条走得快,盈利的进度条却被拖住了脚。
这并不是一脚油门的加速,更像是一场持久的熬炼。
即便如此,订单端的火苗还在跳。
据素材所载信息,2025年上半年公司披露核能新签订单同比增长32%(0929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故事线并未被打断。
但利润是真金白银,现金流是肌肉和血液,讲故事可以先行,赚钱最终要补课。
落在现实上,这一轮“第二春”要付出的学费,昂贵且持续。
把表层的喧闹拨开,问题的核心并不复杂。
兰石重装在用“全产业链布局”的方式,为核能与氢能两条主赛道堆砌护城河,同时押注光伏与光热储能,尽量把未来的曲线画圆。
这条路的难点是节奏管理:规模扩张靠订单,盈利改善靠结构与效率,而这两者往往不同步。
我承认,之前我们更容易被“覆盖上中下游”“技术储备丰富”这些关键词吸引,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毛利水平、费用强度与回款质量的合力。
2022年的亮眼,是需求端与景气度带来的量价配合;2025年的刺痛,是研发、减值与税负叠加下的利润塌陷。
换个说法,订单像风,利润像帆,风再大,帆破了也推不动船。
把转型的路径再收一收,我们会发现一个闭环在慢慢清晰:
公司通过并购与自研切入核能高门槛环节,堆料加码;订单端给出延续信号,验证方向;但毛利结构与费用压力导致利润阶段性失真,迫使管理层在研发布局与业务结构间寻找再平衡点。
当信用减值的阴影压着现金流,当工程总包的薄利拉低整体,当传统主业的毛利率承压不减,那个“第二春”就不会在账上自然降临。
定性一句话,这是一场以长期主义为名的硬仗,前半程更多是耐力赛而非冲刺赛。
等风不如造帆,但造帆的成本,得在时间里慢慢消化。
如果用条件句来描述接下来的风向,逻辑会更顺。
若核能板块的订单释放能持续转化为较高毛利的交付,且回款质量改善,利润修复节奏可能会趋于平滑。
若工程总包的占比继续上升但毛利不改善,扩规模未必等于扩利润,剪刀差风险仍在。
若研发投入在后续形成落地产品并获得定价优势,费用率有望边际回落,研发布局才算闭环。
若应收账款的信用期与坏账计提得到有效控制,现金流的安全垫会更厚。
风向提示放在最后一行:盘面情绪的波峰波谷更像温度计,但真正的体温计,还是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里的冷暖。
我抛两个小问题,留给你选一个回答。
你在意的是订单的持续高增,还是利润的明确修复。
如果只能二选一,你会把观察的焦点放在哪个关键变量上。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