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印度为何不被邀请参加阅兵?原来是和有件事伤了我们
2025-08-20
印度今年没收到咱们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观礼的邀请函,这事儿成了个挺热的外交谜题,普京那边都点头确认要来了,莫迪这边愣是没个准信,说白了就是没被邀请呗。
表面看似乎是一次普通的“缺席”,但实际上,这个“未邀请”背后埋着一段真正“伤了我们”的旧账,混合着现实中让人皱眉头的新动作,才让中国最终做出了这个清晰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简单的外交冷淡,也不是谁比谁更有面子的问题,核心在于印度在事关民族伤痛和历史是非的问题上,曾经、并且至今都没能给出让人释怀的态度与行动。
中国举办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同时也是咱们自己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这可不光是为了齐刷刷踢个正步、秀下新装备那么简单。
站在天安门的观礼台上,是并肩作战过的历史战友,彼此认可、彼此尊重的国际伙伴。
这高度浓缩的仪式感,代表的是对那段惨痛历史的共同记忆和共同坚持的正义立场,表达的是对“谁是真朋友”的一种无声却有力的确认。
邀请谁,不邀请谁,绝不是客套的你来我往,而是基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审视后做出的主权表达。
正因如此,印度的“缺席”才格外值得琢磨,它不是2025年才突然冒出来的尴尬,早在2015年的70周年大庆上,莫迪就没露面,当时来的不过是前陆军司令,那个安排已经隐约透着一丝不对劲,只不过到了今时今日,这层窗户纸算是彻底捅破了。
印度国内炸开了锅,有媒体信誓旦旦说莫迪会来,还编排出和普京同框的场景;也有媒体直接确认压根没收到邀请。
这种自相矛盾的喧嚣,恰恰暴露了印度内心对自己“国际地位”那份不踏实的焦虑感,仿佛不被邀请就矮人一截。
但我们得说句实在话:中国办自己的纪念活动,完全没有义务非得把每个国家的头头脑脑都请来站台。
这不是摆流水席图个热闹,这是庄严的主权行为。
中国有选择伙伴的自由,更有表达历史立场和情感的绝对权利。
印度在2015年还被邀请了(虽不是最高规格),这本身就说明中国并非刻意“排斥印度”,而是对“谁代表印度来”、“在什么状态下接受邀请”有其深刻的考量。
核心来了,为什么这次没邀请莫迪?根子就扎在那件让中国人一提起来就心里憋闷、被真正“伤”过的历史事件里,1946年的东京审判。
这场人类对战争罪行的大清算,咱们中国是付出鲜血最多、承受苦难最深重的受害国之一。
可就在这个代表全世界伸张正义的法庭上,一位来自印度的法官,拉达·宾诺德·帕尔,成了极其刺眼的存在,他是唯一一位对所有被告,包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魔鬼们,都投下“无罪”票的法官。
这家伙洋洋洒洒写了近60万字的意见书,用种种旁人难以理解(甚至是挑战人类底线)的逻辑,替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洗白开脱!想象一下,当全体中国人民还在舔舐战争带来的、血淋淋的伤口时,一位理当代表公义的外国法官,竟公然站在了刽子手那一边,这无异于在那尚未结痂的巨大创伤上又狠狠捅了一刀,对咱们的民族情感造成了难以言表的“伤”。
这种“伤”,是来自一个当时关系还不算坏、且有共同被殖民经历的亚洲邻邦的代表,其分量和带来的冲击,远非普通争执可比。
它深深地刺入了集体记忆,成了中印关系情感层面一道难以忽视的暗疮。
最让中国人愤怒和警醒的是,帕尔当年那份在历史与良知法庭上显得扭曲荒谬的判词,几十年后竟被那些死不认账、企图否认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如获至宝!他们把它当成否定东京审判合法性、美化侵略的“圣经”,恬不知耻地在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里,为帕尔立起了纪念碑!2014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还堂而皇之地点名提及帕尔的“异议”,试图借这个“印度声音”来动摇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共识。
这种行为,立刻引发了中韩等被侵略国家的强烈抗议与谴责。
这就把帕尔事件的恶劣性从历史拉到了现实,它不仅是在当年“伤”了中国人的心,更是在当代持续提供着弹药,让那些妄图歪曲历史、复活军国主义的日本右翼分子如鱼得水。
这就让中国,作为那场战争的最大受害者之一,在涉及反法西斯战争核心记忆的重大国家纪念场合,绝对不能再有任何的含糊。
邀请谁,不邀请谁,不仅仅关乎眼前的外交礼仪和利益往来,更关乎你是否真心尊重我们用3500万同胞生命换来的历史真相、是否与我们共同维护那用鲜血刻下的正义底线。
帕尔那张“无罪”票投下去的那一刻,以及后来被日本右翼利用的演变,就像一根深深的毒刺,扎在两国关系的情感神经上,成了印度获得中国在象征性、情感层面最高规格认同的“硬伤”。
在这个问题上,印度始终没有一个清晰、坚定、与中国受害者立场和解的正式表述,成了解不开的结。
当然,说这次没邀请莫迪仅仅是因为1946年的帕尔法官,那也不够全面。
历史这根刺扎在那里疼,现实里的印度又不断在伤口上“蹦迪”。
最直观的就是2020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加勒万河谷冲突,咱们年轻的边防军人流了血,献出了生命。
虽说事态后来有所缓和,但边境上时不时的小摩擦、小动作根本没真正消停过。
数据显示,自冲突后,中印边境的实际控制线附近平均每隔几十个小时就有一起对峙事件发生,这种高压紧绷状态,就像悬在两国关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外交层面看,印度的小动作也挺多,一边在各种国际场合明里暗里给中国使绊子,一边在经济上筑起防范中国的墙,搞所谓的“去中国化”。
更关键的是战略层面,印度玩起了危险的平衡木,一头加大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捆绑。
看看近三年的行动轨迹:2022年加入美日澳印“四边机制”(Quad)的联合军演规模突破新高;2023年与美国签署关键防务合作协议;2024年上半年参与美日澳主导的高级别军事演习次数比五年前翻了数倍……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议题上,比如南海问题、台海问题,印度也总是不忘跟着西方敲边鼓、刷存在感,甚至不顾一个中国原则,试图与台当局建立某种准官方联系,在一些国际组织中,常常旗帜鲜明地站到中国的对立面。
印度这种操作意图挺明显:既想享受中国庞大市场带来的经济红利,安稳地做生意赚钱;又在政治、安全领域不遗余力配合美国在亚洲“钳制”中国的战略,指望两边都不得罪,好处都占尽。
这种“左右逢源”在平日里或许还能模糊一下,但到了像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这样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和清晰道义标准的重大场合,就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和刺眼了。
中国的大门始终向朋友敞开,欢迎的是真心实意、尊重彼此的合作伙伴。
一边在现实利益上试图卡中国的脖子、站在围堵中国的阵营里,一边又指望在中国最看重的历史性仪式上获得象征友谊与尊重的高光席位?天底下没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
所以,这次阅兵莫迪没收到邀请,既非突发奇想,也不是什么“羞辱”。
它是中国基于历史和现实交织下的一种不得不做的清晰表态。
帕尔法官在东京审判上对中国民族感情造成的深刻“伤害”,以及对历史正义的背叛,是“未被邀请”的深层次历史背景。
而印度在现实中持续在边界制造摩擦、在外交和战略上实质性靠向反华阵营(尤其在敏感地区如台海频频玩火)、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缺乏起码的尊重与诚意(近期涉台表述更是反复摇摆),这些都构成了“未被邀请”的现实支撑。
印度一些舆论将此解读为中国“傲慢”,这种论调本身就很荒谬。
大国尊严靠的是明辨是非的担当和对历史正义的坚守,不是靠死乞白赖求来的入场券。
就像邀请普京,不单是因为中俄关系现在不错,更是因为俄罗斯在二战欧洲战场浴血奋战、对抗法西斯的巨大贡献与牺牲举世公认、毫无争议。
中国坚守的底线非常清晰:在事关民族情感核心的节点上,特别是在纪念以数千万生命为代价才换来的反法西斯胜利的历史性时刻,选择谁来站上天安门城楼观礼,是对一个国家过往历史立场和当下现实表现的双重综合评判。
印度要想在未来真正融入亚洲和平繁荣的发展大局,与中国形成良性互动,靠愤懑不平、靠媒体造势没用,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反省,不是琢磨我们为什么不给“面子”,而是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拿出了足够的行动与立场,来抚平历史上那道深深的裂痕、并在现实中展现出与中国平等相待、共谋发展的诚意。
历史不能被轻易涂抹翻篇,它活在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里。
2025年的这场阅兵,莫迪的缺席,向印度传递的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信号:跨越那道旧日的“伤”,赢得通向未来的“入场券”,钥匙就握在印度自己手中。
当它选择在东京法庭为战犯辩护的那一刻,当它今天仍选择在边境咄咄逼人、在战略上倒向遏制中国的阵营之时,它就无形中拆掉了那座通往天安门的无形桥梁。
尊重是相互的,信任的建立,需要用实际行动去抚平伤痕,而非要求对方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