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杨坚即位后为何赐北齐皇妃冯小怜予陇西李氏,最终结局如何
2025-09-01
北齐承光元年(577 年)正月,晋阳城陷入激烈的战斗中,北齐后主高纬正牵着宠妃冯小怜,在天池边狩猎。
当那急促的驿马连续三次突破包围圈的防线时,高纬还在冯小怜眉眼带笑、娇嗔不断的提醒中犹豫:“再攻下一层围,再返回去不算晚。”
这个荒唐的决定,不光敲响了北齐的终结钟声,也注定了冯小怜之后作为政治筹码的漂泊生活。从北齐宫中到北周王府,再到隋朝权贵府邸,这位被史书称为“亡国妖妃”的女人,她的一生始终围绕着权力更替的血迹缠绕。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冯小怜的出现,天生就透露出北齐末年那份荒谬而悲凉的气息。
据《北齐书·冯淑妃传》说,她最开始是穆皇后身边的侍女,后来因为皇后失宠,被献给高纬,好让自己留住宠爱。这位“聪明伶俐、弹得上一手琵琶,歌舞技艺也不差”的姑娘,很快就让高纬沉迷其中,他为她修建玳瑁做的帐篷,凿出玉制的琵琶,甚至在朝堂上议事时,将她抱在膝盖上,惹得朝中的大臣们脸都红了。
更荒唐的是,北周军队攻打平阳的时候,高纬正陪着冯小怜在三堆打猎,“告急的使者从早到午不断,驿马也跑了三趟。”结果,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还阻止奏报:“大家都在玩乐呢,边疆的小规模交战,哪算得了紧急事?”
直到平阳失守,高纬才准备撤兵,结果被冯小怜拉住缰绳:“再多杀一点。”这个皇帝竟然真的听了她的话。
577年正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攻占邺城,高纬慌忙带着冯小怜仓皇逃跑,最后在青州被周军擒获。
当高纬他们被押送到长安的时候,宇文邕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献俘典礼。
挺耐人寻味的,宇文邕见了冯小怜之后,沉思许久,最后把她转交给了代王宇文达。
宇文达是宇文邕的弟弟,性格果断,擅长骑射,在灭齐的战役中立下了战功。朝中将前朝宠妃赏赐给有功的宗室,既遵循了古代战争中“俘获姬妾分赐诸将”的习俗,也借此用“恩赏”来巩固宗室对皇权的依赖。
更微妙的是,宇文达的王妃李氏出身关陇大族陇西李氏,她的兄弟李询可是北周的名将,家族在关陇集团中势力很大。宇文邕这么做,暗藏着制衡的心思,用冯小怜这块棋子,试探宇文达和陇西李氏的关系,也是在敲打关陇的勋贵们:即使是你们的亲戚,也得靠皇权的恩典才能站稳脚跟。
冯小怜能够再次受宠于宇文达府,绝对不是单靠她的漂亮。
《北史・冯淑妃传》里提到冯小怜“会弹琵琶,擅长歌舞”,而且“聪明伶俐”。在北齐宫中,她曾用“步步生莲”的舞姿迷住了高纬,到了代王府,又展现出别样的生存智慧。
宇文达虽然是个武将,但他“喜欢读《孝经》《论语》”,而冯小怜也钻研儒家经典,在宇文达面前展现出温柔有礼、懂得规矩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冯小怜非常懂得揣摩宇文达的心思——这位亲王虽然立了不少战功,但在宇文邕强烈的统治压制下,心里始终有些防备。冯小怜的温柔顺从和依赖心态,正好满足了他在政治沉重环境里对情感控制的一种渴望。
王府风波
冯小怜对李氏的刁难,可不是那种单纯的后宫嫉妒打斗,而是一场牵扯到家族势力的暗战。李氏身为陇西李家的女儿,背后可是关陇集团那庞大的关系网。
李氏的父亲李贤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兄长李询和李崇都在边疆担任要职,家族可谓“自周到隋,世代为重臣”。在代王府里,李氏的地位不仅仅靠着王妃的身份,还离不开家族的政治背景和影响力。
冯小怜的攻势可是直指要害,《周书・宇文达传》里说,她“诬陷李氏于达,差点酿成大祸”。
所谓“谮毁”,根本不是妇人的言语,而是经过深谋远虑的政治阴谋。她利用宇文达对关陇集团的忌惮,捏造李氏“暗中与娘家串通”的流言,暗示李氏家族可能靠王妃干涉王府大事。这种指控正巧戳中了宗室和功臣们的敏感点,宇文邕虽然仰仗关陇集团,但也保持警觉,曾多次肃清那些权势过盛的功臣。
李氏的忍让,其实是出于家族的长远策略。面对冯小怜的挑衅,陇西李氏并没有立马还击。那会儿,李询还驻守在幽州,担负防御突厥的重责大任,不能为了家宅的琐事跟代王结下仇怨。更何况,李氏家族心里清楚,冯小怜背后是宇文邕的皇权意志,直接顶撞可能被看作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他们选择了暂时的退让,既是顾全家族的利益,也是为了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这种忍耐压制,绝不是软弱无力,而是关陇世家在变幻莫测的政治局势中,经过多年考验后所形成的生存之道。
冯小怜之所以能走到这一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宇文达的态度。这位代王在灭掉齐国之后,逐渐开始孕育野心,《周书》里提到他“潜藏着夺宗的野心”。
对宇文达来说,打击李氏家族和背后靠陇西李氏,不仅可以削弱潜在的竞争对手,还能向宇文邕表达忠心,通过疏远关陇那些有势力的官员,证明自己没有结党营私的心思。冯小怜的“谮毁”正好成了他用的借口,两人也因此搭上了某种默契的政治联盟。
这场争斗的顶点出现在 578 年宇文邕去世之后。周宣帝宇文赟登上皇位,心里的疑忌越发严重,先后把齐王宇文宪这些重要的大臣都给清除了。
为了保住性命,宇文达越发仰仗冯小怜,试图塑造出一种“沉迷内帷、无心政事”的样子。
《资治通鉴》里提到,宇文达甚至“为小怜打造水堂,极尽奢华”,蓄意向外界显现自己沉迷享乐。这样的表现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也彻底惹恼了李氏家族,他们把宇文达这种自保的招数当成是对陇西李氏的公开羞辱。
杨坚篡位,让冯小怜的命运逆转
581年,杨坚推翻周朝,建立隋帝国,这一变故也意味着冯小怜的命运又一次发生了巨大转变。
作为北周宗室的宇文达,自然成了杨坚清洗的对象。杨坚登基后一个月,就“诛陈王纯等六王”,虽然宇文达没直接列入其中,但也被剥夺了兵权,闲在长安。
接着,杨坚把冯小怜转给李询,这招可真算得上是一举三得的巧妙策略。
这明显是在对陇西李氏示好,毕竟李氏在宇文达府受了不少屈辱。杨坚把冯小怜作为“赎罪品”赐给李氏兄长,不仅帮李家出气,也显示了新王朝对关陇豪门的重视。
再说了,这也是在给北周宗室那些残存的势力点了个醒儿,就算你们曾经的宠妃,现在也能随便处理掉,目的就是让人们更深信“天命已变”这说法。
最终,这也算是对像冯小怜这样的“亡国妖妃”进行的所谓审判,让她落到仇人手中,借此营造出“红颜祸水终究要付出代价”的说法。
李询对子冯小怜的处理,完全按照家族的意愿办事。
《北史·冯淑妃传》提到,李询的母亲“逼着小怜自杀”,这老婆子可不是一般的家庭主妇,而是陇西李氏家的大家长,决定肯定是经大家族商量过的。
让冯小怜自己喝一口毒药,而不是公开处死,主要是为了避开人们嘴里的闲话,又能顺利完成复仇。更关键的是,这一做法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清楚的信号:陇西李氏虽然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但也有实力来清算过去的仇恨,任何轻视李氏的人都得付出代价。
冯小怜的最终下场充满了悲凉。据《资治通鉴》记载,她在被逼着自尽之前,曾哭着说:“吾岂复能舞耶?”
从北齐宫中的“玉体横陈”到代王府里的“谮毁争宠”,再到隋初时的“被逼自尽”,冯小怜的每一步都被卷入其中。即使有着倾城之色和聪明才智,也难免沦为牺牲品的结局。
结语
后世的史书对冯小怜的评价,总带着“红颜祸水”这套标签。比如,《北齐书》责怪她“乱政致亡国”,《资治通鉴》更是把高纬的那些荒唐事全部怪到她头上,甚至还杜撰出“她在观战”导致齐军溃败的细节。
其实,北齐的灭亡根本是因为深层次的政治危机,多位君主的昏庸治理早就耗尽了这个政权的根基。就像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里说的:“北齐之亡,固非小怜之过,然其亡也,与小怜有关系,则无可疑也。”
或许,关于冯小怜最公道的点评,就藏在唐代诗人李商隐写的《北齐》诗里:“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这句诗里,似乎也能窥见一二。
这首诗没有直白地责备,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两种情景,一方面是后宫的缠绵,另一面则是前线的败落。这种对比本身其实是一种解构:当一个王朝已经腐败到连享乐都无法安宁时,真实的问题从来都不在那些玉体横陈的女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