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多重压力下,中国加紧芯片自主创新!阿斯麦收紧出口后,国内企业奋力追赶,推进产业链国产化文红墨编辑世界
2025-10-26
文/红墨
编辑/世界
2025年10月,深圳会展中心,几家本土企业把新一代设计软件和测试设备摆上了台面。荷兰维尔德霍芬,阿斯麦按新的出口许可把高端设备对华出货继续收紧。北京这边,工信和商务领域的通告再次强调关键材料和工艺出口要走许可。三条消息放在同一周出现,读起来会有连贯感。因为这个,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中国芯片链怎么接着往前推进。结果,展台前人挤得很满,厂商把答案说得很直接。
先看外部压力这块。2024年1月,荷兰政府撤销了阿斯麦部分深紫外设备对华出口许可,后续又提高了监管力度。这一步,让中国拿到先进光刻主力设备的渠道更窄。美国在2023年10月更新了管控规则,服务、软件、零部件也被盯得更紧。同样,韩国、日本在关键环节上更谨慎。国内企业只能把手里能用的设备性能榨到顶。这就是后面大家说的“走独木桥”的背景。
事实摆在那儿:没有极紫外,行业早就用深紫外加多重曝光往下走过。TechInsights在2022—2023年陆续拆解样品,确认中芯国际用深紫外做出了7纳米级产品。这条路工序多、成本高、良率起不来,难度不小。简评一下,这证明路是有的,但每一步都要靠刻蚀、沉积、对准这些环节配合。结果就是,谁能把后段工艺控得更稳,谁就占便宜。接着看国内设备的进度。
刻蚀和沉积这两块,中国公司跑得最快。中微公司在刻蚀机上拿到了一线客户订单,年报里有境外领先客户的贡献。北方华创在薄膜沉积、去胶等设备上持续出货,国内多家晶圆厂上线。还有沈阳拓荆、陕西盟新等玩家,把产品线往高端靠拢。简评一下,这些设备不直接决定节点,但决定每一层图形转移能不能稳。因为这个,多重曝光的链条才有可能减少失误。计量和良率监控也在补课。
软件是芯片的“画笔”。华大九天、概伦电子、芯华章等公司,这两年在模拟、电源、后仿真等环节进度明显。工信部在2023年的公开信息里提到,国产EDA已能支撑14纳米模拟设计流。事实是,数字全流程在高端节点上还是美系为主。简评一下,“彻底拿下”不成立,但“能用、可替、逐步替”是正在发生。结果,一些国内大客户把项目按模块分开,用国产软件先顶住一部分。测试与测量也要跟上。
示波器这块,大家更关心带宽和实时性。国产品牌这两年推出了多款多吉赫兹的实时示波器,覆盖5G、车载电子、工控现场的量产需求。美系的二三十吉赫兹以上产品仍然领先,价位也更高。简评一下,国内设备已经把中端市场站稳,高端还在追。因为这个,系统级测试场景的国产化率在提升。供应链里对探头、放大器、采样芯片的需求也被带动起来。
我们再看材料。中国在2023年7月对镓、锗相关产品实施出口管制,10月把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列入许可管理。同年12月,技术出口目录把稀土分离提纯等关键工艺纳入限制。事实是,全球稀土加工里中国占比很高。简评一下,这不是一刀切,而是把阀门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这个,谁要用到高性能磁材、特气、电子化学品,就得提前沟通。结果,设备厂和材料厂都在重建供需关系。
阿斯麦的高端设备里用到很多高性能材料,稀土磁材只是其中一类。全球供应链长,细到一个螺丝都有分工。中国把许可管住,等于在关键原料上握住了一个掰手腕的点。简评一下,这类点不显山不露水,但影响很直。国内也在补短板,尽量把关键料从进口改为自有。企业把采购路线多样化,减少被动。
没有极紫外,就把深紫外做到极限,这个思路行业并不陌生。多重曝光、重复刻蚀、反复对准,步骤多,周期长,钱也花得多。事实是,能不能成,靠的是设备稳定性、工艺窗口和人。简评一下,中国这两年把钱砸在这条路上,是用空间换时间。因为这个,产品线能先往中高端覆盖,国内需求先稳住。结果,研发能有更长的缓冲期去冲更难的东西。
材料的另一头是光刻胶。国内在ArF、KrF等深紫外光刻胶上产能和质量提升很快,晶瑞电材、南大光电、上海新阳等企业都有布局。EUV光刻胶难度更高,国内企业还在攻关阶段。简评一下,别把一个点当全局,看链条整体更实在。显影液、去胶液、特气这些配套料也在补。验证和质量标准体系也在加紧完善。
光刻机本身,中国也没躺平。公开资料显示,国产浸没式深紫外研发持续推进,28纳米级设备处在样机和验证阶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活,零部件多、调试久。简评一下,别指望一台机器就能翻盘,能把一个节点的产线跑顺才是关键。因为这个,设备、材料、软件得一起配合。结果,国产化的节奏更像铺路而不是跳跃。
把这些串起来更清楚。外部卡住了一个口子,国内就把其他口子打通,设备、软件、材料齐上。这不是单点开花,而是系统工程。简评一下,这样下棋更稳,但也更耗时间和耐心。国际合作该有的还是要有,能买就买,能合作就合作。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两手都要抓。
对外,就是在关键原料上握阀门;对内,就是在工艺上修路。两头一起走,才能把路越修越宽。简评一下,别把掰手腕当成每天的主戏,主戏还是把产品做出来、把良率撑住。因为这个,国内市场会给企业提供现金流和场景。结果,积累会越来越厚。
晚上闭馆前,深圳会展中心三号馆里还亮着灯,两位工程师蹲在一台刻蚀机旁边,用手势比着屏幕上的对准数值,旁边的玻璃罩里放着一片刚下线的晶圆。他们把盖子合上,推车缓缓驶向后段测试区。下一次我们在现场看到的,会是更少的工序还是更高的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