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介绍
甄嬛活到 86 岁绝非巧合!四阿哥上位藏惊天秘密,无人敢拆穿
2025-11-22
紫禁城深处,垂暮的甄嬛太后静坐佛堂,八十六载春秋如梦。
世人皆道她福泽深厚,寿与天齐,却无人知晓,这绵延的命数,并非天意眷顾。
四阿哥弘历得以继位,更非寻常的帝王传承。
一道尘封的秘辛,如影随形,伴随她走到今日,也成就了这大清百年盛世背后的惊天棋局。
01
“太后,夜深露重,该歇息了。”
慈宁宫内,老嬷嬷扶着甄嬛从蒲团上起身。甄嬛微微颔首,目光透过窗棂,望向远处那片被夜色笼罩的巍峨宫殿。八十六岁高龄,她的身形已不再挺拔,但那双眼眸,却依然清明如昔,深邃得仿佛能洞悉一切。
“嬷嬷,你随我入宫,已有六十余载了吧?”甄嬛轻声问道,声音带着岁月沉淀后的沙哑。
老嬷嬷躬身,脸上布满皱纹,却依然恭敬:“回太后,奴婢自小在娘娘身边伺候,算起来,确是如此了。”
“六十余载……”甄嬛重复着这几个字,唇边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是感慨,也是嘲讽,“这宫里的风风雨雨,你我可是都看遍了。从先帝在位时的繁华,到如今弘历登基后的稳固,多少人来了又去,多少事起起落落。”
她踱步到窗前,指尖轻抚着冰凉的窗框。月色如水,洒在宫墙之上,勾勒出寂寥的轮廓。
“是啊,太后。如今皇上圣明,国泰民安,太后您也乐享天年,这是极好的。”老嬷嬷附和道,语气中带着真心的宽慰。
甄嬛没有立刻回应,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乐享天年?她心中苦笑。这深宫之中,何来真正的乐享天年?她能活到今日,坐稳太后之位,靠的绝非什么福泽深厚,而是步步为营,如履薄冰。尤其是弘历登基那一年,那场看似波澜不惊的皇权更迭,实则暗流涌动,藏着一个足以颠覆江山的秘密。一个,她甄嬛至今不敢,也不能拆穿的秘密。
“嬷嬷,你还记得先帝驾崩前那段日子吗?”甄嬛忽然问道,声音压低了几分。
老嬷嬷闻言,身体不自觉地僵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回太后,奴婢自然记得。先帝爷龙体欠安,诸位皇子日夜侍奉,朝野上下都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
甄嬛的眼神变得悠远,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彼时,先帝驾崩在即,储君之位悬而未决。表面上,是三阿哥、四阿哥、六阿哥乃至其他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实则,水面下的波涛汹涌,远超常人想象。她甄嬛,作为盛宠一时的熹贵妃,又手握六阿哥弘曕这张底牌,自然是各方势力拉拢与提防的焦点。
“先帝驾崩那日,你可曾留意到什么异常?”甄嬛的声音更轻了,带着一丝试探。
老嬷嬷想了想,迟疑道:“异常……奴婢愚钝,只记得那日天色昏沉,宫中哭声震天,一片混乱。奴婢只顾着在娘娘身边护着,倒也没多想旁的。”
甄嬛淡淡一笑,没有再追问。她知道,这等深宫秘辛,即便是有心人,也未必能窥得全貌,更何况是像嬷嬷这样只顾着她安危的忠仆。然而,她却不能忘。她记得那日,天色确实昏沉,却不是寻常的阴霾,而是一种沉重的,压抑的灰暗。她记得,弘历在先帝榻前,神情看似悲痛,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狂热与急切。她还记得,先帝弥留之际,那双浑浊的眼睛,在触及弘历时,竟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恐与绝望。
这些细微的瞬间,如同零散的珠子,在当时并未串联。直到后来,随着弘历顺利登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如同被无形的手抹去般消失,她才渐渐察觉到一丝不对劲。
“嬷嬷,去取那本《永寿宫记事》来。”甄嬛吩咐道。
老嬷嬷应声而去,不多时,便捧来一本厚厚的,泛黄的册子。这册子并非史官所撰,而是甄嬛身边最信任的宫女,由小到大,记录下永寿宫乃至整个后宫的日常琐事,以及她甄嬛的一些私人批注和感悟。这本册子,说是记事,实则更像是她甄嬛的另一本“心经”,记录了她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
甄嬛接过册子,翻开其中一页。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着:“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先帝崩。四阿哥弘历继位。宫中大恸,举国服丧。然,吾心甚忧。帝王之位,血雨腥风,弘历性情,恐非易与。其继位之顺遂,令人深思。”
她指尖摩挲着这段文字,眼底掠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当初的“深思”,如今已有了答案。只是这答案,太过沉重,沉重到她宁愿将其深埋心底,与世隔绝。
“太后,您在看什么?”老嬷嬷好奇地问道。
甄嬛合上册子,轻叹一声:“没什么,不过是回顾旧事罢了。这世间之事,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有些时候,即便是旁观者,也未必能看透其中的玄机。”
她将册子递回给嬷嬷,示意她收好。
“弘历自幼养在我膝下,我自认对他了解颇深。他聪慧过人,又懂得隐忍,是做皇帝的好材料。可越是如此,我便越发觉得,他继位之路,似乎太过‘顺利’了。”甄嬛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夜色已深,万籁俱寂,唯有风声在宫墙外呜咽。
02
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新帝即位,总会有一番新气象。朝中旧臣或被重用,或被边缘化,后宫妃嫔亦是如此。甄嬛作为新帝的养母,又是先帝的熹贵妃,自然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地位尊崇,无人敢撼。然而,这份尊崇之下,却是她与弘历之间那层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关系。
“皇额娘,儿臣已将各部奏折批阅完毕,特来向您请安。”
这一日,弘历在处理完政务后,照例前来慈宁宫请安。他身着明黄色常服,身姿挺拔,面容俊朗,举手投足间已有了几分帝王威仪。
甄嬛端坐在凤椅上,微笑着看向他:“皇帝政务繁忙,不必日日来请安,哀家这里一切都好。”
“皇额娘言重了,儿臣孝顺皇额娘是理所当然。更何况,儿臣初登大宝,许多事都需向皇额娘请教。”弘历恭敬地说道,语气真挚。
甄嬛心知肚明,弘历的请教并非完全出于真心,更多的是一种姿态,一种试探。他需要她的支持,也需要她的经验,但他更渴望摆脱她的影响,真正成为乾纲独断的皇帝。
“皇帝说的是,这帝王之术,学无止境。”甄嬛轻呷一口茶,不着痕迹地打量着弘历。她看着这个她亲手扶上皇位的养子,心中感慨万千。
弘历登基初期,确实表现出了一个明君的潜质。他勤政爱民,整顿吏治,轻徭薄赋,使得大清国力日渐强盛。然而,甄嬛却总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超出常人的隐忍和城府。这份城府,有时让她感到欣慰,有时却又让她感到不安。
“皇额娘,儿臣今日收到江南织造的奏折,言及今年丝绸贡品质量上乘,特意为皇额娘和众位太妃各制了一批新衣。”弘历转移了话题,语气轻松起来。
甄嬛点点头:“皇帝有心了。”
她并未将心思放在这些琐事上。她的思绪,飘回了弘历继位前后的那些日子。
先帝驾崩前夕,宫中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三阿哥弘时因其母齐妃的愚蠢,早已失宠,但仍有一部分宗室支持。六阿哥弘曕年幼,但因是先帝与甄嬛唯一的亲子,且先帝对其宠爱有加,也让不少人寄予厚望。而弘历,虽是先帝长子,却因其生母身份低微,又常年寄养在甄嬛膝下,在朝中根基不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看似处于劣势的皇子,最终却脱颖而出,顺利登基。
甄嬛至今仍记得,先帝在病重期间,曾秘密召见过几位心腹大臣,似乎在商议立储之事。她也曾派人暗中打探,却始终未能探得确切消息。只知道,那几位大臣在离开养心殿后,个个面色凝重,讳莫如深。
“皇额娘,”弘历的声音将甄嬛从回忆中拉回,“您可是身体不适?儿臣看您今日有些心不在焉。”
甄嬛回过神来,微微一笑:“无妨,不过是人老了,容易想起旧事罢了。”她顿了顿,又道:“皇帝,哀家想问你一件事。”
弘历立刻坐直了身子:“皇额娘请讲。”
“先帝驾崩前,曾召见过几位大臣,商议立储之事。哀家至今都好奇,当时先帝究竟属意何人?”甄嬛目光灼灼地盯着弘历,试图从他脸上看出些坐直了身子:“皇额娘请讲。”
“先帝驾崩前,曾召见过几位大臣,商议立储之事。哀家至今都好奇,当时先帝究竟属意何人?”甄嬛目光灼灼地盯着弘历,试图从他脸上看出些端倪。
弘历闻言,神色微微一僵,随即恢复如常。他垂下眼帘,声音低沉:“皇额娘,先帝驾崩仓促,未曾留下明确的遗诏。儿臣能登基,是蒙上天垂怜,也是诸位宗室大臣一致推举的结果。”
他的回答滴水不漏,完美无缺。然而,甄嬛却从他那过于平静的语气中,捕捉到了一丝异样。弘历向来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但越是这样,他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越能说明问题。
“是吗?”甄嬛轻描淡写地反问,但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哀家记得,先帝在世时,对六阿哥疼爱有加,甚至一度想让他承继大统。而三阿哥,虽有诸多不是,但毕竟是长子,也有不少人支持。皇帝你……”
她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静静地看着弘历。弘历的脸色,肉眼可见地变得有些苍白。他深吸一口气,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
“皇额娘,过去之事,便让它过去吧。如今儿臣已是天子,理应向前看,为大清江山社稷谋福。”弘历的声音有些低沉,似乎带着一丝压抑。
甄嬛心中冷笑。弘历的回避,恰恰印证了她的猜测。先帝驾崩前,恐怕并非完全没有属意之人。而弘历之所以能顺利登基,其中必然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秘密,甚至可能与先帝的真正意愿相悖。
“哀家自然希望皇帝能为大清谋福。”甄嬛语气平和,但眼神却变得锐利起来,“只是,有些旧事,若是不能理清,只怕会成为心头之患,日后隐患无穷。”
弘历的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但他很快便掩饰过去。他站起身,恭敬地向甄嬛行了一礼:“皇额娘教诲的是,儿臣谨记。天色已晚,皇额娘早些歇息,儿臣告退。”
看着弘历匆匆离去的背影,甄嬛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她知道,她触碰到了弘历内心最深处的秘密。而这个秘密,正是她能活到八十六岁,且能安享太后之位的关键。
03
弘历登基初期,朝堂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先帝遗留下的几位重臣,如鄂尔泰、张廷玉等人,虽然都表示拥护新帝,但他们对先帝的忠诚,以及对弘历继位的看法,却始终是甄嬛心头的一根刺。尤其是张廷玉,他久居内阁,深得先帝信任,对朝中大事了如指掌。
甄嬛知道,要稳固弘历的皇位,同时也是稳固她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清除这些潜在的威胁。她不能直接出面,更不能让弘历察觉到她的真实意图。她必须像一个幕后操纵者,巧妙地引导弘历,让他自己动手。
“景仁宫的宜修太后,近日身体越发不好了。”甄嬛看似随意地对身边的槿汐姑姑说道。
槿汐会意,低声回应:“回太后,太医日日请脉,说是旧疾复发,难有起色。”
甄嬛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宜修,那个曾经的皇后,那个将她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的女人,如今被囚禁在景仁宫,连太妃的尊号都未得,病重垂死,不过是时间问题。她的存在,对甄嬛来说,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但宜修的党羽,那些曾经依附于皇后的人,却依然是弘历心中的一根刺。
“哀家听闻,有几位言官上奏,说宜修太后虽然被废,但毕竟是先帝的嫡妻,如今病重,理应给予应有的哀荣。”甄嬛又道。
槿汐姑姑眉头微蹙:“太后,这……”
“他们不是关心宜修,他们是想借此试探皇帝的心意。”甄嬛冷冷一笑,“他们想看看,皇帝是否会念及旧情,是否会给宜修体面。若是皇帝心软,只怕那些旧党就会蠢蠢欲动。”
果然,没过几日,弘历便召见了甄嬛。
“皇额娘,近日朝中有言官上奏,请求为景仁宫的宜修太后恢复名分,给予哀荣。儿臣不知该如何处置。”弘历的脸上带着一丝困扰。
甄嬛放下手中的佛珠,语气平静:“皇帝,宜修的罪行,天下皆知。她谋害皇嗣,残害妃嫔,先帝早有定论。如今她病重,是她咎由自取。若是皇帝此刻心软,便是对先帝的不敬,更是对天下百姓的交代不清。”
她看着弘历,眼神中充满了威严:“帝王之心,当以社稷为重,而非个人情感。若是皇帝连这点决断都没有,如何能震慑朝野,如何能稳固江山?”
弘历闻言,身体一震。他看着甄嬛眼中那不容置疑的光芒,心中的犹豫瞬间消散。他知道,甄嬛说的是对的。宜修的存在,就是他皇位上的一道阴影。
“皇额娘教诲的是,儿臣明白了。”弘历恭敬地说道。
几日后,弘历下旨,申饬了那些为宜修求情的言官,并重申了宜修的罪行。同时,他下令严查与宜修有牵连的官员,一时间,朝野上下风声鹤唳,那些企图借宜修之事兴风作浪的势力,瞬间偃旗息鼓。
宜修最终在景仁宫中郁郁而终,死后连个牌位都未能入宗庙。她的结局,宣告了旧日势力的彻底瓦解。
甄嬛坐在慈宁宫中,听着槿汐姑姑汇报着朝中的动向,嘴角泛起一丝冷笑。弘历的手段,比她想象的还要狠辣。他并非心慈手软之人,只是需要一个契机,一个理由,去清除那些他认为不必要的障碍。而她,便是那个给他理由,给他方向的人。
然而,甄嬛也注意到,弘历在处理这些事情时,虽然果决,但有时也会流露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冷酷。这种冷酷,让她想起了一些不好的事情。
她开始回忆先帝驾崩前,弘历在养心殿侍疾时的种种细节。
那时,所有皇子都被允许进入养心殿侍疾,但弘历总是最勤勉的一个。他常常在先帝榻前一坐就是几个时辰,即便先帝昏睡不醒,他也依然守候。甄嬛当时只觉得他孝顺,如今想来,却觉得有些不对劲。
有一次,她去探望先帝,恰巧看到弘历在为先帝喂药。先帝已经病得只剩一口气,药汁往往难以咽下。弘历却十分有耐心,一勺一勺地喂着。然而,甄嬛却注意到,弘历在喂药时,手指有意无意地在先帝的脉搏上停留了片刻,眼神中闪过一丝极为复杂的,难以名状的光芒。那光芒里,有孝顺,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审视,一种计算。
当时她并未多想,只觉得是自己多心。但现在回想起来,那眼神,让她不寒而栗。
还有一件事。先帝驾崩前几日,曾突然清醒过来,召见了六阿哥弘曕。当时弘曕还年幼,被抱到先帝榻前。甄嬛记得,先帝当时握着弘曕的手,说了几句话,但声音极低,无人听清。弘曕毕竟年幼,也只是懵懂地看着先帝。但甄嬛却清晰地看到,弘历当时就站在一旁,他的脸色在那一瞬间变得异常难看,眼中闪过一丝嫉恨和杀意。
那抹杀意,虽然转瞬即逝,却像一道闪电,在她心头划过。
这些零碎的记忆,像碎片一样在甄嬛脑海中浮现。她开始将它们拼凑起来,试图还原出那个她不曾察觉的真相。弘历的登基,绝非仅仅是凭借他的聪慧和隐忍。在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
04
甄嬛心中疑虑日深。她开始不动声色地安排人手,暗中调查弘历继位前后的蛛丝马迹。她没有明确的指示,只是让槿汐姑姑以收集旧物、整理档案为由,去查阅那些被封存的宫廷记录,尤其是先帝驾崩前后的起居注、太医诊脉记录,以及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宫人调动记录。
槿汐姑姑办事向来稳妥,她知道太后心思缜密,因此也格外小心。
“太后,这是奴婢从内务府库房寻到的一些旧档案。”槿汐姑姑呈上几本蒙着灰尘的册子。
甄嬛戴上老花镜,一页页仔细翻阅。这些档案,大多是些宫女太监的入宫出宫记录,以及一些物品赏赐、修缮宫室的账目。然而,甄嬛却从中发现了一些异常。
“这名唤小林的太监,在先帝驾崩前三日,被调往养心殿伺候,但在先帝驾崩后,却突然以病重为由,被送出宫了?”甄嬛指着一条记录,眉头紧锁。
槿汐姑姑凑过来看了一眼,也觉得有些奇怪:“奴婢去查了,宫中并无此人病死的记录,他的家人也并未领到抚恤金。”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这么消失了?”甄嬛的语气带着一丝冰冷。
这绝非偶然。在那个敏感时期,任何一个调动,任何一个离奇的消失,都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甄嬛又翻阅了几页,很快,她又发现了一个疑点。
“这本太医诊脉记录,为何在先帝驾崩前两日,会有一页被撕掉了?”她指着一本太医院的记录,上面赫然少了一页。
槿汐姑姑大惊失色:“撕掉了?这……太医院的记录向来严谨,怎会发生这种事?”
“严谨?”甄嬛冷笑一声,“在权力的面前,没有什么记录是不能被篡改的。去查,去查查那几日的当值太医是谁,他们现在何处?”
槿汐姑姑领命而去。甄嬛则继续翻阅着手中的档案。她发现,在先帝驾崩前夕,养心殿的宫人调动异常频繁。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太监、小宫女,在先帝病重期间被调入养心殿,又在先帝驾崩后被迅速调离,甚至有些直接被发配到偏远宫室,或是以各种理由被遣散出宫。
这背后,显然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作。而这只手,很可能就是弘历。
几天后,槿汐姑姑带回了调查结果。
“回太后,奴婢查到,先帝驾崩前那几日,当值太医是李太医和王太医。李太医在弘历登基后不久,便告老还乡了。王太医则在一次出宫采药时,不幸坠崖身亡。”槿汐姑姑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甄嬛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告老还乡,坠崖身亡,这些看似正常的结局,却在此时显得异常可疑。尤其是王太医的死,未免也太过巧合了。
“坠崖身亡?可有人证?”甄嬛沉声问道。
“回太后,当时只有王太医一人。官府也只是草草结案。”槿汐姑姑低头说道。
甄嬛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她已经可以肯定,弘历继位,绝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他不仅清除异己,甚至不惜杀人灭口,以掩盖某些真相。
那么,这个真相究竟是什么?
她想起了先帝驾崩前,那双眼中闪过的惊恐与绝望。她想起了弘历在喂药时,手指在先帝脉搏上的停留。她想起了弘历在听闻先帝召见弘曕时的杀意。
一个大胆而又令人心寒的猜测,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形。
先帝,并非自然驾崩。
这个念头,让甄嬛的身体微微颤抖。如果她的猜测是真的,那么弘历的皇位,就是建立在弑父的罪名之上。而她,作为弘历的养母,作为推他上位的幕后推手,也将成为这个滔天罪行的间接参与者。
她终于明白,为何弘历对她总是带着一丝敬畏,又带着一丝防备。他知道她心思缜密,她善于观察。他害怕她会发现这个秘密,更害怕她会将这个秘密公之于众。
而她之所以能活到八十六岁,并非因为她福泽深厚,而是因为她掌握了这个秘密。这个秘密,既是她的筹码,也是她的枷锁。
她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
05
甄嬛知道,如果弘历真的弑父,那么他一定会将所有证据清除得干干净净。然而,越是这样,就越会留下蛛丝马迹。她将目标锁定在养心殿,那是先帝驾崩前最后的居所,也是所有秘密的核心。
她以修缮养心殿为由,安排了自己的人手进入。表面上是修缮,实则是在暗中搜寻。
“太后,养心殿的内壁有些潮湿,奴婢建议将墙纸全部更换。”槿汐姑姑向甄嬛禀报。
甄嬛点点头:“嗯,务必仔细些,不要损坏了先帝的遗物。”
她特意叮嘱了“遗物”二字,意有所指。她希望能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一些被弘历遗漏的线索。
几日后,一个意点头:“嗯,务必仔细些,不要损坏了先帝的遗物。”
她特意叮嘱了“遗物”二字,意有所指。她希望能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一些被弘历遗漏的线索。
几日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发现,让甄嬛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
一个负责更换墙纸的小太监,在撕下先帝榻前的旧墙纸时,发现墙壁上有一个极小的暗格。暗格被巧妙地隐藏在雕花之中,若非仔细查看,根本无法察觉。
小太监不敢怠慢,立刻将此事禀报给了负责的管事太监,管事太监又层层上报,最终传到了槿汐姑姑耳中。槿汐姑姑得知后,立刻封锁了现场,并秘密将暗格中的物品带回慈宁宫。
那是一个小小的檀木盒。盒子上没有锁,只是简单地扣着。
甄嬛颤抖着双手打开檀木盒。盒中,静静地躺着几样东西。
首先是一封泛黄的信件。信封上没有署名,也没有日期。甄嬛取出信件,展开一看。信中的字迹她认得,是先帝的笔迹。信中内容,寥寥数语,却如晴天霹雳,瞬间击碎了甄嬛心中所有的侥幸。
信中写道:“朕已病入膏肓,恐时日无多。然,四阿哥弘历心性狠辣,其德不配位。朕已察觉其有不轨之心,恐其为夺储位,不惜弑君。特此秘诏六阿哥弘曕为储君,望熹妃代为辅佐,待弘曕成年,即刻登基。此诏藏于养心殿暗格,若朕有不测,必是弘历所为。望后世明鉴,还朕清白。”
信的末尾,盖着先帝的玉玺印章。
甄嬛的手,剧烈地颤抖起来。她盯着信中的每一个字,只觉得头晕目眩,浑身冰冷。先帝真的不是自然驾崩!弘历真的弑父夺位!而且,先帝竟然在临死前,秘密立了弘曕为储君!
这封信,就是先帝的遗诏!是弘历弑父夺位的铁证!
甄嬛又看向盒中其他物品。除了这封遗诏,还有一小瓶药粉,以及一张被揉皱的纸条。
那药粉,无色无味,甄嬛一眼便认出,那是她曾经在宫中见过的,一种慢性毒药。此毒药服下后,会让人逐渐衰弱,最终表现出与重病无异的症状。而那张纸条上,则潦草地写着几个字:“弘历,此药。”
这三个字,虽然简单,却足以说明一切。弘历用这种药,毒害了先帝!
甄嬛只觉得五雷轰顶,心神俱裂。她一直以为弘历只是心机深沉,善于权谋,却从未想过他会如此丧心病狂,弑父夺位!更让她感到恐惧的是,先帝竟然在临死前,秘密立了弘曕为储君,并将遗诏藏匿于此。
如果这封遗诏公之于众,那么弘历的皇位将立刻土崩瓦解,甚至会引发一场震惊天下的皇权动荡。而她甄嬛,作为弘历的养母,作为弘曕的生母,届时将面临何种境地?她会被指责为参与弑君的帮凶,还是会被推上辅佐幼帝的最高权力巅峰?
然而,无论哪一种结果,都将伴随着无尽的血雨腥风。大清江山,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甄嬛看着手中的遗诏和药粉,只觉得它们重若千钧。她活到八十六岁,并非巧合。弘历能坐稳皇位,也绝非偶然。这背后,藏着一个无人敢拆穿的惊天秘密。
她现在终于明白了,为何弘历对她既敬且畏,为何她能安享太后之位。她手中握着的,是足以颠覆整个大清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成为了她与弘历之间,最深沉的羁绊。
她该如何处置这份遗诏?是将其公之于众,还先帝一个清白,让弘历身败名裂?还是将其永远尘封,保住大清的稳定,也保住她自己和弘曕的安宁?
甄嬛的指尖摩挲着那封遗诏,目光复杂而深邃。她的心头,如同万丈深渊,掀起了惊涛骇浪。
甄嬛颤抖着将那封先帝遗诏重新折好,连同那瓶致命的药粉,小心翼翼地放回檀木盒中。她的目光落在盒底,那里还压着一张小小的,被血迹浸染的丝帕。展开丝帕,上面用先帝的血,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熹妃,救朕,弘历……毒!”
这血书,是先帝最后的求救,也是对弘历罪行的最终指控。甄嬛猛地将丝帕捂在胸口,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天灵。她终于明白,弘历在先帝榻前喂药时,那停留的指尖,那审视的目光,究竟意味着什么。她也明白了,先帝在临死前,那双眼中为何会闪烁着惊恐与绝望。而她,竟然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这场弑君夺位大戏的间接推手!如今,这份铁证就在她手中,她该如何抉择?是揭露这滔天罪行,让大清陷入混乱,还是将这秘密深埋,成为这罪恶皇权的守护者?她的选择,将决定大清的未来,也将决定她余生的命运。
06
甄嬛静静地坐在床榻上,手中的檀木盒仿佛灼热的烙铁,烫得她心神不宁。窗外月光如练,洒在屋内,却驱不散她心头的阴霾。她看着盒中那份血淋淋的遗诏,以及那瓶无色无味的毒药,脑海中不断回荡着先帝临死前的惊恐眼神和血书上的控诉。
“熹妃,救朕,弘历……毒!”
这几个字,像是魔咒般在她耳边盘旋,让她浑身发冷。她怎么也想不到,那个她亲手扶持上位的养子,竟然会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弑父!这等大逆不道之罪,一旦公诸于世,整个大清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
她深知,如果她将这份遗诏公之于众,弘历的皇位将立刻崩塌。等待他的,将是千夫所指,万劫不复。而她自己呢?作为弘历的养母,她又该如何自处?她会被指责为包庇凶手,甚至被视为共谋。即便她能撇清关系,扶持年幼的弘曕登基,大清朝野也必然会因此而分裂,各方势力趁机作乱,血流成河,生灵涂炭。那将是比先帝驾崩更为可怕的局面。
她苦心孤诣,在后宫摸爬滚打数十年,才终于坐稳太后之位,保住家族荣耀,为弘曕谋得一片安宁。难道要因为这份遗诏,让这一切付诸东流吗?
甄嬛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弘曕天真无邪的笑容。她的亲生儿子,如今正在圆明园中,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如果她揭露真相,弘曕固然可以顺理成章地登基,但年幼的他,如何能驾驭这风雨飘摇的江山?那些虎视眈眈的宗室王爷,那些野心勃勃的朝臣,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吗?弘曕的童年将彻底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宫廷斗争和血腥杀戮。
她不能。她不能让弘曕陷入那样的泥沼。
她更不能让大清江山,因她的一个选择而陷入混乱。她虽然憎恨弘历的残忍和阴毒,但她也深知,一个稳定的朝局,对于百姓来说,是何等重要。
甄嬛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再无之前的惊恐和迷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决绝的冷静。她知道,她必须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将是她此生最艰难,也最关键的决定。
她将檀木盒重新合上,紧紧握在手中。这个秘密,她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它将永远被尘封,成为她甄嬛生命中最沉重的秘密。
但同时,这个秘密,也将成为她掌控弘历,保全自身,乃至影响大清未来走向的,最锋利的武器。
“槿汐。”甄嬛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槿汐姑姑立刻从外间进来:“太后,有何吩咐?”
“去将养心殿那个暗格,彻底封死。不留任何痕迹。”甄嬛语气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同时,告诉那些参与修缮的宫人,今日之事,若有半点泄露,定斩不饶。”
槿汐姑姑心头一震,她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从太后那冰冷而决绝的语气中,她已经感受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她立刻躬身应道:“奴婢遵命!”
看着槿汐姑姑离去的背影,甄嬛将檀木盒藏入自己床榻下的一个暗格中。这个暗格,是她入宫多年,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如今,它将成为埋葬先帝遗诏,以及弘历罪行的永恒墓穴。
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与弘历之间,便多了一道无形的锁链。她掌握着他的致命把柄,而她的性命和家族的未来,也与他的皇位紧密相连。她必须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更久,活得更强大。只有这样,她才能确保这个秘密永远不会被揭露,才能确保大清的稳定,以及弘曕的平安。
甄嬛的眼底,闪烁着复杂的光芒。她的长寿,绝非巧合。而是她为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07
从发现遗诏的那一刻起,甄嬛的策略彻底改变了。她不再仅仅是弘历的养母和太后,她更是手握弘历命脉的幕后掌控者。她对弘历的态度,表面上依旧慈爱,实则却多了一层深不可测的审视与制衡。
弘历也察觉到了甄嬛的变化。他总觉得皇额娘看自己的眼神,比以往更加深邃,仿佛能洞悉他内心最隐秘的想法。这种感觉让他不安,却又无法找出缘由。他加倍地孝顺甄嬛,事事请示,以期打消她的疑虑,或至少维持住表面的和谐。
“皇额娘,儿臣今日在御花园中,偶得一株奇花,特意命人移栽到慈宁宫,供您赏玩。”弘历亲自捧着一盆盛开的牡丹,来到甄嬛面前。
甄嬛接过花盆,淡淡一笑:“皇帝有心了。这花开得甚是娇艳。”
她的目光落在花瓣上,却仿佛透过花瓣,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
“皇额娘,儿臣近日在处理漕运贪腐案时,发现其中牵涉甚广,甚至有几位宗室王爷也参与其中。”弘历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愤慨,“儿臣打算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甄嬛放下花盆,看向弘历:“皇帝要整顿吏治,自然是好事。但宗室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皇帝行事,还需三思。”
她没有直接反对,也没有直接支持,而是提出了“三思”二字。这让弘历有些捉摸不透。
“皇额娘的意思是……”弘历试探性地问道。
“哀家只是提醒皇帝,凡事留一线。有些事,并非一定要斩草除根才能解决。”甄嬛轻描淡写地说道,语气中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意味。
弘历的心头一凛。他知道甄嬛是在提醒他,不要做得太过火,否则会引火烧身。他更知道,甄嬛这话里,似乎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她是不是在暗示他,她知道他的一些“秘密”?
他不敢深究,只得恭敬地说道:“皇额娘教诲的是,儿臣明白了。儿臣会酌情处理,不会让朝局动荡。”
甄嬛满意地点点头。这就是她想要的。她要让弘历知道,她虽然不干政,但她却能影响他的决策。她要让他明白,她的存在,是对他的一种制衡。
她开始在一些关键时刻,巧妙地引导弘历。当弘历想要对某个大臣痛下杀手时,她会提醒他此人或许还有利用价值;当弘历想要推行某项激进政策时,她会让他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她就像一个无形的导师,在暗中操控着弘历的帝王之路。
弘历虽然感到束缚,但他却不敢反抗。他知道甄嬛的智慧和手段。更重要的是,他总觉得甄嬛似乎掌握着他的某些秘密,让他不敢轻易冒犯。这种隐秘的恐惧,让他对甄嬛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敬畏。
甄嬛也深知,这种平衡是脆弱的。她不能让弘历觉得她是在威胁他,否则他会狗急跳墙。她必须让他觉得,她的存在,是对他有利的,是为他着想的。
有一次,弘历在处理一件边疆事务时,与几位老臣产生了严重分歧。弘历年轻气盛,想要强硬出兵,而老臣们则主张稳妥为主。双方僵持不下,朝堂气氛紧张。
弘历来慈宁宫请安时,显得异常烦躁。
“皇额娘,那些老臣们食古不化,儿臣真是不知该如何是好!”弘历抱怨道。
甄嬛听完他的叙述,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皇帝,老臣们有他们的顾虑,你也有你的抱负。这并非对错之争,而是如何权衡利弊。哀家想起先帝在世时,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先帝……”
她开始讲述先帝当年处理边疆事务的经验,巧妙地将弘历的困境与先帝的智慧联系起来。她没有直接告诉弘历该怎么做,而是引导他去思考,去借鉴先帝的经验。
弘历听得入神。他发现甄嬛所说的,正是他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而先帝的解决之道,也恰好能给他启发。
“皇额娘,儿臣明白了!”弘历豁然开朗,他立刻起身,向甄嬛深深一躬,“多谢皇额娘指点迷津,儿臣茅塞顿开!”
甄嬛微笑着看着他,心中却是一片波澜不惊。她知道,她这样做,不仅帮助弘历解决了难题,更重要的是,她再次向弘历证明了她的价值。她让他觉得,她的经验和智慧,是他不可或缺的助力。
这种掌控,是无形的,却又是致命的。弘历越是依赖她,她手中的筹码就越重。而那个深埋在床榻下的秘密,也就越发安全。
08
岁月流逝,弘历的皇位越发稳固,大清江山也日渐昌盛。甄嬛作为太后,名义上享尽荣华,颐养天年,但她从未放松警惕。她始终像一只隐匿在暗处的鹰,密切关注着弘历的一举一动。
弘历登基数十年,虽然在政务上日益成熟,但他的性情中那份偏执和多疑,却从未改变。他开始对一些开国元勋的后代进行打压,对一些功高盖主的大臣心存忌惮。甄嬛知道,这是帝王常有的毛病,但弘历的手段,有时却显得过于狠辣,让她不禁想起先帝驾崩前的那些疑点。
“皇额娘,和珅此人,虽有才干,但结党营私,贪墨成性,儿臣欲将其革职查办。”这一日,弘历来请安时,语气中带着一丝怒气。
甄嬛放下手中的茶盏,平静地说道:“和珅确实有些跋扈,但其父当年追随先帝,也立下过汗马功劳。皇帝处置臣子,当以国法为重,也要兼顾其功过。”
她知道和珅是弘历的心腹,也是弘历晚年最宠信的大臣。弘历之所以突然对他动了杀心,恐怕是因为和珅的权力过大,已经触犯到了弘历的帝王底线。
“皇额娘是担心儿臣处置不当,会引起朝局动荡吗?”弘历的语气有些不悦。
甄嬛摇了摇头:“哀家只是提醒皇帝,凡事留一线。和珅虽然有罪,但其党羽众多,若是一网打尽,只怕会引起更大的反弹。皇帝要除掉他,可以,但要用最稳妥,最不伤筋动骨的方式。”
她再次扮演了那个幕后的智者,为弘历指点迷津。她知道弘历的脾气,越是强硬,他越是反弹。所以她总是以一种温和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去引导他。
弘历听了甄嬛的话,陷入了沉思。他虽然不甘心,但也知道甄嬛说的是有道理的。他最终采纳了甄嬛的建议,对和珅进行了敲打和削权,但并未立刻将其彻底铲除。
甄嬛看着弘历逐渐远去的背影,心中却是一声叹息。她知道,弘历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他内心深处那份对权力的渴望,以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狠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
她也曾想过,如果当初她没有发现那份遗诏,没有掌握弘历的秘密,她会怎么样?她或许会像其他太妃一样,在深宫中默默老去,最终成为历史的尘埃。但正是因为那个秘密,她才不得不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更加长寿。
她必须活下去,活到弘历老去,活到她能确保弘曕和整个大清的安宁。
然而,在漫长的岁月中,总会有一些意外发生。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甄嬛正在御花园散步。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来禀报:“太后,不好了!永寿宫的宫女小翠,不慎将先帝的画像摔碎了!”
甄嬛闻言,心头猛地一跳。永寿宫是她曾经的居所,先帝的画像,自然是先帝生前所绘。摔碎画像,本是小事,但甄嬛却立刻联想到了那份遗诏。那幅画像,是否与那暗格,或与先帝的秘密有关?
她立刻赶往永寿宫。只见地上散落着画像的碎片,小翠跪在地上,吓得瑟瑟发抖。弘历也闻讯赶来,脸色铁青。
“大胆奴才!竟敢摔碎先帝画像,该当何罪!”弘历怒斥道,眼中闪烁着寒光。
甄嬛走上前,仔细查看画像碎片。这幅画像,是先帝的全身像,画工精细,栩栩如生。然而,当她看到其中一块碎片时,她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
那块碎片,是画像的下半部分,上面赫然有几处不自然的褶皱。甄嬛不动声色地捡起碎片,借着查看画像破损程度的由头,轻轻抚摸着那几处褶皱。她的指尖触碰到了一丝异样。
那褶皱之处,似乎曾被撕开过,然后又被小心翼翼地粘合起来。而且,在褶皱的边缘,似乎还有一些极淡的,肉眼难以察觉的字迹。
甄嬛的心脏狂跳起来。她知道,这幅画像,可能隐藏着另一个秘密!
她不动声色地将那块碎片收入袖中,然后对弘历说道:“皇帝,画像虽碎,但先帝的音容笑貌,已刻在哀家心中。这小翠并非有意,念在她初犯,便饶她一命吧。”
弘历虽然不悦,但碍于甄嬛的情面,还是点了点头:“既然皇额娘求情,那便将她发配到辛者库,永不叙用!”
甄嬛没有再说什么,她带着那块碎片,匆匆回到慈宁宫。
回到慈宁宫后,她立刻让槿汐姑姑掌灯,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那块碎片上的褶皱展开。果然,在那褶皱的背面,赫然写着一行小字:“遗诏,藏于……”
后面的字迹,因为画像的破损,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但“遗诏”二字,却清晰可见!
甄嬛的身体再次颤抖起来。她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秘密,却没想到,先帝竟然留下了不止一处线索!这幅画像,显然是先帝留下的另一个提示,指引后人去寻找真正的遗诏。
而这个秘密,弘历显然也并未完全清除干净。他可能根本没有发现画像中的玄机。
甄嬛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她知道,她手中的筹码,比她想象的还要重。她不仅掌握着弘历弑父的铁证,还掌握着先帝留下的其他线索。
这一切,都让她在深宫中,活得更加如履薄冰,却也更加强大。
09
弘历的晚年,权势滔天,自诩“十全老人”,却也变得越发多疑和固执。他对手中的权力抓得更紧,对任何可能威胁皇权的人都毫不留情。甄嬛看着他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也看到了他内心深处那份无法填补的空虚和不安。
她知道,这份不安,正是来源于当年那个深埋的秘密。弘历表面上风光无限,但内心深处,却始终被弑父的罪孽所折磨。他害怕真相被揭露,害怕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会在一瞬间化为乌有。
“皇额娘,儿臣近日偶感风寒,身体有些不适。”弘历来请安时,脸色有些苍白,语气也带着一丝疲惫。
甄嬛看着他,心中没有丝毫怜悯。她知道,弘历的身体,已经被多年的劳累和内心的煎熬所拖垮。
“皇帝要保重龙体,切莫操劳过度。”甄嬛淡淡地说道,“哀家年事已高,也希望皇帝能好好活着,为大清江山再创盛世。”
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深意。她希望弘历活着,因为只要弘历活着,那个秘密就不会被揭露。只要弘历活着,大清的江山就不会动荡。而她,也才能继续安享太后之位,确保弘曕的平安。
弘历听出了她话中的弦外之音,他抬头看了甄嬛一眼,眼神复杂。他知道甄嬛是在提醒他,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来之不易。
然而,尽管甄嬛努力维系着这份平衡,但总有一些意外,会打破这种平静。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风雪交加。弘历突然召见甄嬛,语气急促而不安。
“皇额娘,出事了!有人在宫外散布谣言,说先帝驾崩并非自然,而是……而是被奸人所害!”弘历的脸色铁青,眼中充满了恐惧。
甄嬛的心头猛地一跳。她知道,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有人,开始触碰那个禁忌的秘密了。
“谣言止于智者。”甄嬛努力保持镇定,语气平静地说道,“皇帝不必惊慌,只需严查散布谣言之人,以正视听。”
“可是皇额娘,这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人说,先帝驾崩前,曾留下遗诏,立了六阿哥为储君!”弘历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他死死地盯着甄嬛,试图从她脸上看出些什么。
甄嬛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她知道,这绝非偶然的谣言。这背后,必然有人在推波助澜。而这个人,很可能已经掌握了部分真相,甚至可能就是当年参与其中的某个人。
她抬起头,迎上弘历的目光,眼神中没有丝毫波澜:“皇帝,这种谣言,无非是想动摇你的皇位。六阿哥如今已是亲王,安享富贵,岂会觊觎皇位?这种无稽之谈,不攻自破。”
她极力否认,试图打消弘历的疑虑。她知道,一旦弘历开始怀疑她,那么她手中的筹码将瞬间失去作用,她的性命也将岌岌可危。
弘历的眼神在甄嬛和地面之间来回扫视,他似乎想从甄嬛脸上看出些端倪,但甄嬛的表情,却如古井无波,让他无从捉摸。
“皇额娘说的是。”弘历最终垂下眼帘,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甘,“儿臣会严查此事,绝不姑息!”
看着弘历离去的背影,甄嬛的身体才微微放松下来。她知道,她暂时稳住了弘历。但这次的谣言,却给她敲响了警钟。那个秘密,已经开始蠢蠢欲动,随时可能被揭露。
她必须在秘密被揭露之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甄嬛立刻召来槿汐姑姑,语气凝重:“去查,查查最近宫中可有异常。尤其是那些先帝驾崩前被遣散出宫的宫人,以及与那些太医有牵连的人。”
槿汐姑姑领命而去。甄嬛则陷入了沉思。她知道,这次的危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她不仅要保护自己,保护弘曕,更要保护整个大清的稳定。
这便是她活到八十六岁的代价。她必须永远清醒,永远警惕,永远不能让那个秘密重见天日。
10
甄嬛年迈,但她的大脑依然清醒。她知道,谣言的源头,往往不是空穴来风。在槿汐姑姑的暗中调查下,很快便有了眉目。
“太后,奴婢查到,散布谣言的,是一个名叫李德全的老太监。他曾是先帝身边的贴身太监,在先帝驾崩后,被弘历派去守皇陵,如今已年迈体衰。”槿汐姑姑禀报。
甄嬛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李德全!这个名字,她记得。先帝驾崩前,李德全一直在养心殿侍奉。他必然知道一些内情。
“他为何会突然散布谣言?”甄嬛沉声问道。
“回太后,李德全的侄子,在前些日子因贪污被弘历处死。李德全心生怨恨,便想借此机会,扳倒弘历。”槿汐姑姑解释道。
甄嬛冷笑一声。果然,任何一个被压制的秘密,都会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个导火索而爆发。
“他可有证据?”甄嬛最关心的是这一点。
槿汐姑姑摇了摇头:“他只是口头散布谣言,并无确凿证据。但他却声称,他知道先帝临死前,曾留下遗诏,立六阿哥为储君。”
甄嬛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李德全虽然没有证据,但他却说出了遗诏的存在!这说明,他当年必然听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
“不能让他活着。”甄嬛语气冰冷,眼中闪过一丝杀意。
槿汐姑姑心头一凛,她知道太后这是要杀人灭口了。
“太后,李德全年事已高,又在皇陵,弘历派人去清理,恐怕会引起怀疑。”槿汐姑姑提醒道。
甄嬛沉思片刻,然后缓缓开口:“不必弘历动手。哀家自有办法。去,给李德全送一碗药。就说是哀家感念他多年侍奉先帝的辛劳,特意赏赐的补药。”
槿汐姑姑闻言,心领神会。这哪里是什么补药,分明是断魂汤。
当晚,李德全在皇陵中,“安详”地死去了。对外宣称是年老体衰,寿终正寝。弘历虽然有些怀疑,但也并未深究。他只觉得是李德全自己心虚,畏罪自杀。
甄嬛坐在慈宁宫中,听着槿汐姑姑的回报,心中没有丝毫波澜。她知道,这是她必须做出的选择。为了保住大清的稳定,为了保住弘曕的平安,为了保住她自己,她必须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然而,李德全的死,只是解决了眼前的危机。甄嬛知道,只要那份遗诏还在,只要那个秘密还在,她就永远无法真正安心。
她再次从床榻下的暗格中取出檀木盒。她看着盒中的遗诏、药粉和血书,眼神复杂。这些东西,是她活着的理由,也是她的噩梦。
她知道,她不能让任何人,包括弘曕,发现这个秘密。这个秘密,必须永远地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
甄嬛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将那份先帝遗诏、那瓶毒药,以及那张血书,全部付之一炬。火光中,先帝的字迹,弘历的罪证,以及先帝最后的求救,都化为灰烬,随风而逝。
当所有证据都消失殆尽后,甄嬛的心中,却并没有感到轻松。相反,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她知道,她虽然销毁了证据,但那个秘密,却永远刻在了她的心里。
她活到八十六岁,并非巧合。她之所以能活得如此长久,是因为她必须活着,来守护这个惊天秘密。她必须活着,来确保弘历的皇位稳固,来确保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因这个秘密而动荡。
她的一生,从入宫那一刻起,便注定与权力、阴谋纠缠不清。而弘历的继位,更是将她推向了命运的深渊。她用她的智慧、她的隐忍,甚至她的冷酷,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如今,所有的证据都已化为灰烬,那个惊天秘密,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深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甄嬛太后,终其一生,都未曾将这个秘密公之于众。她以一己之力,守护了大清的百年基业,也背负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沉重。她的长寿,是她对这个秘密的守护,也是她对权力斗争的最终胜利。
甄嬛太后八十六载春秋,见证了帝王兴衰,也亲手书写了历史。她以沉默守护着大清的安宁,以长寿成为了紫禁城最深沉的秘密。那个关于四阿哥弘历的惊天秘密,最终伴随她一同,化作了历史长河中的一缕轻烟,无人敢再拆穿。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